Quantcast
Channel: 全部主題 :: 遊戲基地 電腦資訊站 討論板
Viewing all 140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分享] 華碩ASUS TUF GAMING X570-PLUS (WI-FI)-軍規認證,AMD X570耐用首選

$
0
0




軍規認證,AMD X570耐用首選
AMD X570與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這陣子可是話題正火熱,許多玩家都被缺貨所困擾,不管缺貨!這次要介紹擁有TUF GAMING軍規認證的『X570-PLUS (WI-FI)』,X570-PLUS (WI-FI)除了擁有軍規認證,用料更是紮實,CPU部分採用12+2相供電,並搭配了DRMOS SiC639,MOSFET有獨立大面積的散熱模組,外接傳輸介面有傳輸速率相當高的USB3.2 Gen2 Type-A與Type-C,音效採用Realtek ALC S1200A音效晶片搭配Nichicon Fine Gold系列音效專用電容,音效品質方面提供更佳的輸出品質,記憶體部分支援四組DDR4,搭配PCB 6層板設計,提供不錯的的超頻能力,M.2介面導入兩組M.2擴充槽,一組為PCIe Gen4 x4與SATA Gen 3訊號,另一組為PCIe Gen3x4與SATA Gen 3訊號,PCIe x16第一組插槽導入金屬遮蓋,降低雜訊,提高效能與訊號品質,網路方面採用Realtek L8200A網路與Intel 802.11無線網路卡,提供不錯的網路穩定度與速度,X570-PLUS (WI-FI)的RGB控制有一組可定址的addressable RGB控制與兩組12V RGB控制插槽,可透過工具軟體做燈光調整,還可搭配支援AURA Sync產品同步控制,功能齊全且強悍,現在就來看擁有軍規認證的ASUS TUF GAMING X570-PLUS (WI-FI)。

包裝與配件
▼彩盒設計採用一貫的TUF系列風格,並印有產品型號與特色

▼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與基本規格介紹

▼配件:產品說明書、TUF認證書、驅動光碟、I/O擋板、TUF貼紙、SATA線*2、M.2固定螺絲與Wi-Fi天線




用料與規格介紹
▼主機板正反面一覽,採用6層PCB板,提供優異的超頻表現,I/O上有TUF飾板,FCH散熱採用主動式風扇散熱



▼I/O:PS/2、USB 3.2 Gen1 Type-A*4、USB 3.2 Gen 2 Type-A*2、USB 3.2 Gen 2 Type-C、Wi-Fi天線、DP、HDMI、RJ-45與音訊輸出

▼AMD AM4 Socket腳座

▼CPU供電部分採用12+2相供電,搭配獨家DIGI+ EPU VRM控制器,MOSFET採用DRMOS SiC639,MOSFET擁有獨立散熱模組,CPU VCore供電為8+4Pin







▼記憶體擴充槽為4條

▼記憶體電源用料

▼Pericom PI3EQX USB3.1 Redriver晶片


▼TUF LANGuard

▼網路晶片:Realtek L8200A

▼音效採用Realtek ALC S1200A音效晶片搭配Nichicon Fine Gold系列音效專用電容,提供優異的音效品質


▼nuvoTon NCT6798D-R Super IO晶片

▼AURA Sync晶片

▼兩組RGB LED控制插Pin


▼兩組M.2擴充槽,一組為PCIe Gen4 x4與SATA Gen 3訊號,另一組為PCIe Gen3x4與SATA Gen 3訊號,FCH下方的M.2提供獨立散熱模組



▼前置Audio插Pin

▼四組前置USB 2.0插Pin

▼前置面板插Pin

▼兩組前置USB 3.2插Pin

▼SATA部分為八組SATA 6Gb/s


▼PCIe擴充槽一覽,PCIe x16第一組插槽導入金屬遮蓋,降低雜訊,提高效能與訊號品質

▼主機板為20+4 Pin電源供電

▼FCH採用主動式風扇散熱,風扇採用台達電子產品,擁有6萬小時使用壽命

▼X570 FCH


搭配AMD Ryzen 7 3700X效能測試

測試平台
CPU: AMD Ryzen 7 3700X
Cooler: AMD原廠風扇
MB: ASUS TUF GAMING X570-PLUS (WI-FI)
RAM: GeIL SUPER LUCE RGB SYNC DDR4-4133MHz
VGA:ASUS TUF GAMING RTX2060 6GB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驗明正身

▼CPU-Z Bench

▼AIDA64 Read:48264MB/s Write:28739MB/s Copy:50297MB/s

▼Super PI 1M:9.569s

▼CPU Mark:771

▼Fritz Chess Benchmark

▼wPrime:32M-3.168sec 1024M-85.483sec

▼WinRAR:21856KB/s

▼7Zip

▼x264 FHD Benchmark :54.5

▼x265 FHD Benchmark :38.7

▼HWBOT x265 FHD Benchmark :63.25

▼HWBOT x265 4K Benchmark :14.95

▼CINEBENCH R15

▼CINEBENCH R20


遊戲簡單測試

▼古墓奇兵:暗影,解析度為1920*1080,特效為最高並開啟光線追蹤,測試結果平均為89張

▼刺客教條 奧德賽,解析度為1920*1080,特效為最高,測試結果平均為60張


總結:
這次介紹的華碩ASUS TUF GAMING X570-PLUS (WI-FI)表現不錯,不僅擁有TUF GAMING軍規認證,用料上也相當紮實,再加上有五年保固,讓使用者可以相當放心使用,用料方面不論是CPU供電、音效、網路、散熱…等都相當到位;擴充性方面相當充足,提供兩組M.2可安裝PCIe Gen4 x4、PCIe Gen4 x4與SATA Gen 3 SSD,SATA接頭提供了八組,PCIe x16提供兩組擴充槽,第一組導入金屬遮蓋,降低雜訊,提高效能與訊號品質;效能方面記憶體可跑DDR4-4133MHz輕鬆沒問題,BIOS介面部分,設定相當容易上手與淺顯易懂;RGB發光提供兩組RGB與一組ARGB,讓玩家可以安裝多款發光裝置,並可透過AURA Sync軟體發光同步,展現個人風格,這次AMD新平台在記憶體超頻上有很大的進步,TUF GAMING X570-PLUS (WI-FI)算是中階產品,同樣是花了很多心思在最佳化,讓效能表現更為優異;這次搭配了ASUS的TUF GAMING RTX2060顯卡,開啟光線追蹤還是跑遊戲大作都是非常輕鬆,目前這張主機板價格為NT$5990元,已這樣的用料來說CP值相當高;想找一款擁有軍規認證且用料紮實的AMD X570耐用主機板,相信華碩ASUS TUF GAMING X570-PLUS (WI-FI)是不錯的選擇。

喜歡我們的文章可以追蹤我們,可以看到更多開箱文與業界消息

https://www.facebook.com/3cjohnhardware/
https://3cjohnhardware.wordpress.com/


[分享] Fractal Design ION+ 560P 80PLUS白金牌全模組化電源供應器-日系電容搭配10年超長保固,穩如泰山高枕無憂

$
0
0




日系電容搭配10年超長保固,穩如泰山高枕無憂
Fractal Design在機殼產品部份一直都有不錯的評價,不論是在用料還是品質都非常不錯,這次要介紹他們近期推出的電源供應器新產品『ION+ Platinum』,ION+ Platinum通過80PLUS白金牌認證,擁有最高92%轉換效率,符合最新ATX12V標準,且為全模組化設計,提供560W、660W、760W與860W,全系列皆採用日系主電容與DC to DC高轉換率線路結構,提供最佳的電源輸出環境與穩定度,散熱採用超靜音140mm FDB風扇,搭配零噪音設計,使用者採用零噪音模式,在低負載情況下風扇不會轉動,採用一般模式則提供低噪音的優異靜音表現,安全機制提供OVP、UVP、OPP、SCP、OCP與OTP,保護相當齊全完善,讓玩家可以安心使用,線材採用全模組化設計,除了主機板電源線外其他線材皆採用扁黑線,方便玩家整線與維持機殼內部美觀,現在就來看Fractal Design ION+ 560P 80PLUS白金牌全模組化電源供應器帶來的表現啦。

外箱、本體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型與模組化線材包

▼產品型號為ION+ 560P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與說明

▼通過80PLUS白金牌認證,並擁有10年超長保固

▼產品特色說明
①低漣波高品質電源輸出
②採用UltraFlex DC電線,直徑僅0.08mm,提供更靈活且高韌性特性
③全模組化線材設計
④採用140mm FDB軸承散熱風扇

▼散熱風扇零噪音模式與一般模式做動圖解說明

▼下方標示產品外觀

▼底部標示多國語言產品特色

▼頂部標示產品型號

▼側面標示電源尺寸、各電壓輸出規格、接頭數量、電源線規格與各國安規認證


▼配件:產品說明書、固定螺絲與整線魔鬼氈*3


▼電源供應器保護袋

▼散熱採用超靜音140mm FDB風扇,低負載情況下風扇以400rpm運轉,提供低噪音的優異靜音表現


▼側面簡約僅標示Fractal Design字樣,上蓋與下蓋表面採用不同方式處理,接合處呈現出線條造型


▼前方配置為標準的電源開關與電源輸入

▼下方標示各電源輸出規格與通過80PLUS白金牌認證

▼後方為模組化線材輸出接頭,上方有標示對應線材,方便使用者連接使用,還有風扇模式選擇開關

▼對應線材標示

▼風扇模式選擇開關

▼下方貼有各國安規認證標誌

▼線材收納包

▼電源線

▼模組化線材:主機板供電24pin、VCore供電8pin

▼模組化線材:顯卡供電6+2pin四組

▼模組化線材:SATA電源六組

▼模組化線材:大四pin電源四組


燒機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 5.0GHz
Cooler: RAIJINTEK ORCUS RBW 280
MB: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DDR4-3600
VGA:msi GTX 980 4GB GDDR5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Fractal Design ION+ 560P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配備驗明正身


測試時間共30分鐘閒置5分鐘->燒機20分鐘->閒置5分鐘

▼閒置時功率約112.72瓦


▼採用OCCT測試時總功率約548.81瓦


▼3.3V表現,待機約3.285V,測試過程3.24~3.27V跳動,平均電壓落在3.255V左右,壓降為0.91%


▼5V表現,待機為4.96V,測試過程4.915~4.96V跳動,平均電壓落在4.93V左右,壓降為0.6%


▼12V表現,待機為11.89V,測試過程約11.69~11.79V之間跳動,平均電壓落在11.74V左右,壓降為1.26%


總結:
Fractal Design ION+ 560P測試過程中各電壓輸出表現都相當優異,電壓壓降最高僅1.26%,表現相當出色,提供優異的電壓輸出品質,讓硬體擁有更好的使用壽命,在i9-9900K OC 5.0GHz與GTX980的全速負載下還是有相當穩定的12V電壓輸出表現,測試過程中風扇噪音相當低,幾乎聽不到電源供應器的風扇聲,電源供應器外殼僅微溫與室溫相近,散熱採用超靜音140mm FDB風扇,低負載情況下風扇以400rpm運轉,提供優異的散熱與靜音表現,如果想要更安靜的話可以使用零噪音模式,低負載情況下風扇是不會轉動達到完全無噪音;線材部分接頭相當充足,不論要安裝各種裝置一定夠用,線材長度也相當足夠,幾乎是不會發生長度不足的情形,ION+ Platinum的主機板24pin電源線線材雖然不是採用扁黑線,但線材相當柔軟,不會硬梆梆難以整理線材,至於哪一種線材比較好就看個人喜好;想找一款採用日系電容且擁有10年超長保固與輸出穩定度佳的電源供應器,相信Fractal Design ION+ 560P 80PLUS白金牌全模組化電源供應器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喜歡我們的文章可以追蹤我們,可以看到更多開箱文與業界消息

https://www.facebook.com/3cjohnhardware/
https://3cjohnhardware.wordpress.com/

[分享] 曜越Thermaltake S500 TG強化玻璃中直立式機殼-強悍擴充性搭配全景式強化玻璃,DIY水冷玩家首選

$
0
0




強悍擴充性搭配全景式強化玻璃,DIY水冷玩家首選
曜越Thermaltake在DIY水冷領域算是相當知名的廠商,各種DIY水冷配件與產品皆相當齊全,這次要介紹近期剛推出的一款機殼『S500 TG』強化玻璃中直立式機殼,S500 TG擁有相當棒的擴充性,外觀方面採用簡約風格設計,搭配單側全景式強化玻璃設計,讓內部酷炫發光硬體可以一覽無遺,散熱方面前面板可安裝三顆120mm/140mm或兩顆20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140mm/240mm/280mm/360mm/420mm水冷排,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或水冷排,頂蓋可安裝三顆120mm/140mm或兩顆20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140mm/240mm/280mm/360mm水冷排,主機板右側移除3.5吋硬碟支架後也可再安裝一組360mm水冷排,出廠已內建前方140mm與後方120mm風扇,使用者可依照使用習慣與環境搭配出不錯的散熱效果,整體散熱擴充相當強悍,I/O方面包括兩組USB3.0 Type-A、兩組USB2.0 Type-A、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指示燈號、Reset按鈕與電源開關;硬碟裝置方面可升級空間相當足夠,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與三顆3.5吋裝置(也可替換為四顆2.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ATX主機板,顯示卡可支援282mm顯示卡,若移除硬碟支架則可以支援到400mm,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72mm,除此之外顯卡也可改為垂直安裝,整體規格相當不錯,現在就來看曜越Thermaltake S500 TG強化玻璃中直立式機殼啦。

本體與配件
▼配件:產品說明書、束線帶*10與各種固定螺絲

▼S500 TG一覽,前面板相當簡約,僅下方Thermaltake Logo

▼Thermaltake Logo

▼前面板為可拆卸式設計,可安裝三顆120mm/140mm或兩顆20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140mm/240mm/280mm/360mm/420mm水冷排


▼頂部一覽

▼I/O部分包括兩組USB3.0 Type-A、兩組USB2.0 Type-A、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指示燈號、Reset按鈕與電源開關,USB與音效都有防塵塞設計(音效的被手殘的我弄丟了XD)


▼頂蓋也為可拆卸設計,可安裝三顆120mm/140mm或兩顆20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140mm/240mm/280mm/360mm水冷排

▼後方一覽

▼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水冷排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覆使用設計

▼若把顯卡垂直安裝,則需要把介面卡擋板轉90度安裝即可,非常有巧思的設計

▼電源供應器為下置式設計

▼底部一覽

▼腳墊採用金屬搭配防滑設計

▼底部有可拆式濾網,方便使用者清潔灰塵


▼一側為全景式強化玻璃,採用手轉螺絲固定玻璃,側面前面板與頂蓋都有進風口設計


▼另一側為鋼板材質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內部空間與配置一覽,主機板上方、下方與右側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主機板背面還可安裝兩顆2.5吋或一顆3.5吋裝置,背面有三組魔鬼氈,方便使用者整線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ATX,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主機板右側若移除硬碟支架,最大可支援360mm水冷排


▼頂蓋可安裝三顆120mm/140mm或兩顆20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140mm/240mm/280mm/360mm水冷排

▼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水冷排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覆使用設計

▼前面板已內建一顆140mm風扇

▼電源護蓋上方有通氣口與側面開孔設計,若有電源供應器有RGB發光可完美展示

▼獨家顯卡垂直安裝固定機構

▼護蓋上可安裝一顆2.5吋裝置

▼側面開孔設計,電源供應器發光可完美展示

▼硬碟支架

▼拆除後可安裝DIY水冷套件

▼硬碟支架也可安裝在上方

▼硬碟支架共可安裝一顆2.5吋裝置與兩顆3.5吋裝置(也可替換為兩顆2.5吋裝置)

▼2.5吋支架採用螺絲固定方式

▼2.5吋支架安裝裝置後一覽


▼3.5吋滑軌同樣採用螺絲固定方式

▼3.5吋滑軌安裝裝置後一覽


▼主機板背面還可再安裝硬碟,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或一顆3.5吋裝置,採用螺絲固定方式



▼背面有三組魔鬼氈設計,方便使用者整理線材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ATX規格,顯示卡採用RX580,電源供應器前方可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整體整線空間相當充裕,可利用配件中的束線帶與主機後方的魔鬼氈讓內部線材整理得更加簡潔


▼顯卡後方空間相當充裕

總結:
曜越Thermaltake S500 TG強化玻璃中直立式機殼擁有相當強悍的擴充性,不論是散熱還是硬碟擴充,安裝DIY水冷套件也是沒問題的!外型採用簡約風格設計,不過機殼結構與用料相當紮實,側面採用全景式強化玻璃,讓機殼可以展現內部酷炫硬體,內部結構設計運用還不錯,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表現相當優異,共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與三顆3.5吋裝置(也可置換為四顆2.5吋裝置),散熱方面擴充性相當優異,前面板最高支援420mm水冷排,頂蓋最高可支援360mm水冷排,主機板右側也可再安裝一組360mm水冷排,可依照使用環境搭配到相當不錯的散熱效果,除此之外還支援顯卡垂直安裝,電源供應器側面也有開孔設計,讓顯卡與電源供應器的RGB發光也能完美展示;整體來說硬體擴充性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目前8/1~9/30購買S500 TG上網登錄後,就贈送Riing 12 LED RGB水冷排風扇Sync版本(三顆組),想找一款擴充性優異且擁有全景式強化玻璃側板的機殼,相信曜越Thermaltake S500 TG強化玻璃中直立式機殼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喜歡我們的文章可以追蹤我們,可以看到更多開箱文與業界消息

https://www.facebook.com/3cjohnhardware/
https://3cjohnhardware.wordpress.com/

[心得] 同級中少見可配重設計,LEXMA G98 RGB光學電競滑鼠開箱介紹

$
0
0

P001
看到LEXMA品牌可能第一個在你腦中印象是那種標準的辦公室OA用的鍵盤滑鼠等等周邊產品,還記得很久以前軌跡球流行的時候,我還買過他們家的兩隻軌跡球產品(因為X技當時對於一個學生來說實在太貴了)沒錯,他們的確是以這種商務用途為主的品牌,且一直以來就是主打高性價比的產品規格,現在受到近年來電競運動的爆炸性成長,LEXMA以非常理解人體工學角度的設計導向來切入電競周邊的鍵盤、滑鼠跟耳機產品,同樣也都貫徹了它們對於高性價比的產品策略,就來介紹今天的主角 - G98光學電競滑鼠。

可滿足很多人的豪華電競滑鼠規格

P009
初次見到這隻滑鼠,產品上即使是電競為導向,但還是看得出外觀上設計師仍然保留了中規中矩的滑鼠模樣,而不似許多新興的電競周邊廠商,滑鼠外觀為了求電競風格,有許多看起來銳利且多角的造型。其實它就算用作商業繪圖等等也不會顯得突兀呢。

P013
滑鼠也是一個價差無敵大的產業,從少到199元甚至低於99元的禮贈品滑鼠到上看6000多元的專業滑鼠都有人做,也都有人買,不過最適合的價位帶應該還是台幣1000元上下,那麼這個價格帶可以買到甚麼樣的規格,對於消費者來說就特別重要。G98就是這個價位帶中相當具有競爭力的電競滑鼠,可以說你對電競滑鼠的要求,它全都包了。

以下為官方網站提供的特色說明。首先看到G98採用原相Pixart3325光學感應器,硬體本身可達5,000 DPI,透過LEXMA軟體的調整更可以達到12,000 DPI。這款感應器在許多款高階滑鼠上都可見到其蹤影,穩定性與耐用度也已經過市場考驗,可說是光學電競滑鼠的必備心臟了。可自訂議的9個按鈕,可錄製巨集與設定不同遊戲使用的快捷鍵,足以應付許多FPS或者MMORPG的遊戲使用。甚至也提供這價位帶少見的可配種砝碼設計,讓想要隨自己喜好改變滑鼠配重的玩家更多選擇。至於1680萬色可調整特效的RGB燈光效果,則是整個電腦產業要撘上電競風氣的另類流行趨勢。

PMW3325精準遊戲專用光學感應器
9個自定義按紐,可設定常用快捷鍵以及巨集
5個5公克配重砝碼,可自訂配重與平衡
●最高12000DPI,多種DPI模式切換
USB回報率1000Hz(1毫秒)
1680萬色自定義RGB炫麗燈光效果
●功能完善的遊戲軟體,提供完美遊戲設定介面


P014
包裝採書本開闔設計,可以讓使用者在購買前試試看自己的手掌合不合這隻滑鼠的工學。

P015
盒裝內容物有G98滑鼠本體,配件部分有說明書與保證卡,以及一盒配重砝碼。

P016
砝碼共有5顆,每顆平均約5g重。

P017
P018
G98本身是右手專用鼠,體積也稍微大一點,人體工學為掌握式的設計,鼠背呈現拱型,透過全手掌握持的方式來持鼠,也符合50%以上大部分人的手掌大小與掌形。不過拱型的落差並不是很大,可能連女性使用者的手掌內側大小也考慮進去了。這樣的設計也讓G98不只適用於電競,其他使用方法如工程繪圖等提供最舒服久持的握法,而且左側也有提供拇指的休息區域。

P019
線材採用編織線,長度達1.8mUSB接頭也有鍍金。

P002
左側共有五顆鍵,在使用上幾乎都靠拇指進行操作,雖然G98的按鍵大小非常合適,不過看起來在激烈操作下,要觸發M6卻同時誤觸M7的機會頗大,至於M9預設是射擊遊戲的狙擊鍵,做成垂直設計,有點像是板機的構造,實測位置剛剛好在拇指休息區域位置,只要拇指稍微點一下就可以觸發,不需要大動作,對於要求精準射擊的擬真FPS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按鈕。


滾輪部分雖然是塑膠材質但有特別用上金屬色澤,滾動時具有明顯段落與定位,在滾動選單以及網頁瀏覽是非常有幫助的。最重要的左右兩鍵是獨立的按鍵模具,觸發行程以及回彈的感覺很扎實,實際進行快速連點操作的時候也不會覺得回彈速度跟不上操作速度。

P004
除左右鍵加上滾輪本身的鍵,中間還有一顆M鍵,可讓您呼叫預先設定好的五個設定檔,一旁的四個燈號則是DPI指示燈。

P005
P006
滑鼠底部的設計也是很中規中矩,提供四面的鐵氟龍鼠腳。而砝碼的配重艙就集中在底部並且靠近尾段,個人覺得以G98本身就不算輕的重量以及配重過後的手感,會讓喜歡沒事就甩鼠的玩家覺得非常順手。

P007
雖然官方規格寫144g空重,不過應該也把線材都量進去了,稍微挪開點線材實測應該為138g左右。

P008
配重砝碼全上的話可達到162g,同樣是扣掉線材的重量,扎實的手感甩起來真的挺爽的。

完整且直覺的軟體介面

17
到福金剛官方網站找到G98之後,就入產品頁面就可以找到軟體下載的地址,不過還是不太明顯,因此提供如下:
G98電競滑鼠驅動下載地址: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N0W8jqk16sQFbDTcHZJeOgxIUUds4QWC/view

這個UI個人用起來覺得介面非常清楚且直覺,不需要甚麼操作手冊也可以在幾秒鐘內找到對應的功能,第一頁主打的就是九大按鍵的功能設定以及巨集錄製。

18
按鍵巨集錄製也相當人性化,按下”+”符號之後,定義巨集名稱就可以開始錄製屬於你的巨集了。

19
在靈敏度的主選單下,可調整四個DPI檔位的設定,以及回報率和點擊、移動等靈敏度微調,雖然這三個選項Windows也有內建,但現在Windows 10的設計根本不知道藏到哪去了,所以乾脆在這邊軟體幫你設定好就一次搞定。

20
G98提供五種RGB燈校控制,可調整速度跟亮度以及RGB亮燈的方向,其實G98的燈校也很含蓄,只有滑鼠底部整圈跟LOGO燈校而已,夜晚看起來是剛剛好的點綴,不會太過浮誇。

21
在同步頁面可以調整細部顏色以及燈校模式,可以看到下方除了滑鼠還有一個耳機的圖案,這個軟體應該還可以同步LEXMA的耳機讓他們同步亮燈。

P010
RGB燈擺的位置算是低調,夜晚中具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P011
P012
經過這一個多禮拜讓已經玩電玩許久的兒子實際測試GTA5,這個遊戲有類似FPS以及MMORPG的多種玩法,藉由切換這些玩法的體驗,讓兒子對於G98在操作上面的握感贊不絕口,直接把原本配給他用的它牌滑鼠還給我了。


25
最後則是許多人關心的售後服務,個人覺得LEXMA台灣總代理
福金剛做的售後服務是非常值得稱讚的,針對滑鼠這種單價其實不高的產品,也還是提供三年到府收送保固服務,且不囉唆直接換新品給你,光這一點就贏過許多舶來品啦。

[分享] 技嘉GIGABYTE X570 AORUS PRO WIFI-AMD X570晶片組中階首選,用料紮實並搭載WiFi 6無線網路卡

$
0
0




AMD X570晶片組中階首選,用料紮實並搭載WiFi 6無線網路卡
AMD X570與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可以說是近兩個月來正火熱的話題,許多玩家都被缺貨所困擾,這次X570晶片組產品相當多,玩家在挑選上要下不少功夫,這篇就直接推薦一款用料不錯且搭載了WiFi 6無線網路卡的中階主機板,由技嘉GIGABYTE推出的『X570 AORUS PRO WIFI』,X570 AORUS PRO WIFI用料超紮實,CPU部分採用12+2相全數位供電,MOSFET有獨立大面積的散熱模組,外接傳輸介面有傳輸速率相當高的USB3.2 Gen2 Type-A與Type-C,音效採用Realtek ALC 1200VA音效晶片搭配WIMA Hi-Fi FKP2 與Nichicon Fine Gold系列音效專用電容,音效品質方面提供更佳的輸出品質,記憶體部分支援四組DDR4,搭配PCB 6層板設計與金屬護甲,提供不錯的的超頻能力與防止板灣,M.2介面導入兩組M.2擴充槽,一組為PCIe Gen4 x4與SATA Gen 3訊號,另一組為PCIe Gen3x4與SATA Gen 3訊號,PCIe x16前兩組插槽導入專利雙重鎖定式支架,提供優異的訊號品質與提高插槽壽命,網路方面採用Intel網路與802.11 ax無線網路卡,並支援藍牙BT 5.0,提供不錯的網路穩定度與速度, RGB控制提供兩組可定址的addressable RGB控制與三組12V RGB控制插槽,可透過工具軟體做燈光調整,功能相當齊全且強悍,現在就來看技嘉GIGABYTE X570 AORUS PRO WIFI的表現吧。

包裝與配件
▼彩盒設計採用一貫的AORUS系列風格,並印有產品型號與特色

▼AORUS Logo

▼產品型號為X570 AORUS PRO WIFI

▼產品特色

▼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與基本規格介紹

▼產品基本規格與I/O標示

▼產品特色
①12+2相 IR 全數位電源設計
②先進散熱設計採用Fins-Array堆疊式散熱鰭片與Direct Touch直觸式熱導管
③內建2組搭載散熱片的超高速NVMe PCIe 4.0/3.0 x4 M.2插槽
④搭載Intel WiFi 6 802.11ax 2T2R無線網路及藍牙BT5.0
⑤全新ALC1220-VB音效晶片,並搭載高品質音效電容
⑥獨家RGB FUSION 2.0 多區多彩全數位LED氣氛燈設計,內建數位LED燈並配置可程式化RGB LED燈條接頭
⑦獨家Smart Fan 5技術,內建多點測溫功能及採用複合式風扇接頭設計,並支援FAN STOP技術
⑧Q-Flash Plus免安裝CPU、記憶體、顯示卡即可輕鬆更新BIOS
⑨Intel GbE網路設計,搭配cFosSpeed網際網路加速管理程式

▼配件:產品說明書、驅動光碟、SATA線*4、AOURS貼紙、快接前面板接頭、M.2固定螺絲*2與Wi-Fi天線



用料與規格介紹
▼主機板正反面一覽,採用6層PCB板,提供優異的超頻表現,I/O上有AORUS飾板,FCH散熱採用主動式風扇散熱



▼I/O:USB2.0*4、Wi-Fi天線、HDMI、USB 3.2 Gen1 Type-A*3、USB 3.2 Gen 2 Type-A*2、USB 3.2 Gen 2 Type-C、RJ-45與音訊輸出

▼AMD AM4 Socket腳座

▼CPU供電部分採用12+2相供電,搭配IR35201 PWM控制器,MOSFET採用IR3553M,MOSFET擁有獨立散熱模組,CPU VCore供電為8+4Pin







▼記憶體擴充槽為4條,搭配金屬護甲可防止板灣

▼記憶體電源用料

▼Pericom PI3EQX USB3.1 Redriver晶片



▼USB Type-C偵測晶片:Realtek RTS5441


▼網路晶片:Intel WGI211AT

▼音效採用Realtek ALC 1200VA音效晶片搭配WIMA Hi-Fi FKP2 與Nichicon Fine Gold系列音效專用電容,提供優異的音效品質



▼iTE IT8795E Super IO晶片

▼iTE 8297FN Super IO晶片

▼iTE IT8688E Super IO晶片

▼Pericom PI3EQX16 PCIe 4.0 Redriver晶片


▼Pericom PI3DBS 8 to 4 差分訊號切換器

▼兩組可定址的addressable RGB控制與三組12V RGB控制插槽



▼兩組M.2擴充槽,一組為PCIe Gen4 x4與SATA Gen 3訊號,另一組為PCIe Gen3x4與SATA Gen 3訊號,兩組都有獨立散熱片設計


▼前置Audio插Pin

▼四組前置USB 2.0插Pin

▼前置面板插Pin

▼TPM插Pin

▼四組前置USB 3.2插Pin

▼前置USB 3.2 Type-C插Pin

▼SATA部分為六組SATA 6Gb/s

▼PCIe擴充槽一覽,PCIe x16前兩組插槽導入專利雙重鎖定式支架,提供優異的訊號品質與提高插槽壽命

▼主機板為20+4 Pin電源供電

▼FCH採用主動式風扇散熱

▼X570 FCH


搭配AMD Ryzen 5 3600效能測試

測試平台
CPU: AMD Ryzen 5 3600
Cooler: AMD原廠風扇
MB: GIGABYTE X570 AORUS PRO WIFI
RAM: Micron ballistix elite DDR4-3600MHz @ DDR4-4000MHz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驗明正身

▼CPU-Z Bench

▼AIDA64 Read:48815MB/s Write:28733MB/s Copy:50642MB/s

▼Super PI 1M:9.898s

▼CPU Mark:742

▼Fritz Chess Benchmark

▼wPrime:32M-4.008sec 1024M-114.58sec

▼WinRAR:19295KB/s

▼7Zip

▼x264 FHD Benchmark :45.9

▼x265 FHD Benchmark :31.3

▼HWBOT x265 FHD Benchmark :49.36

▼HWBOT x265 4K Benchmark :11.80

▼CINEBENCH R15

▼CINEBENCH R20


總結:
這次介紹的技嘉GIGABYTE X570 AORUS PRO WIFI表現不錯,再加上有五年保固,讓使用者可以相當放心使用,用料方面不論是CPU供電、音效、網路、散熱…等都相當到位;擴充性方面相當充足,提供兩組M.2可安裝PCIe Gen4 x4、PCIe Gen4 x4與SATA Gen 3 SSD,且都提供了獨立的散熱模組,SATA接頭提供了六組,PCIe x16提供三組擴充槽,前兩組插槽導入專利雙重鎖定式支架,提供優異的訊號品質與提高插槽壽命;效能方面記憶體可跑DDR4-4000MHz輕鬆沒問題,BIOS介面部分,設定相當容易上手與淺顯易懂;RGB發光提供三組RGB與兩組ARGB,讓玩家可以安裝多款發光裝置,並可透過軟體同步其他硬體的發光模式,展現個人風格,這次AMD新平台在記憶體超頻上有很大的進步,技嘉GIGABYTE X570 AORUS PRO WIFI算是中階產品,同樣是花了很多心思在最佳化,讓效能表現更為優異;想找一款擁有紮實用料且搭載WiFi 6無線網路卡的AMD X570主機板,相信技嘉GIGABYTE X570 AORUS PRO WIFI是不錯的口袋名單。

最後幫各位整理了AORUS AMD X570系列主機板PCB板層數與尺寸,有需要的玩家可以參考一下!


喜歡我們的文章可以追蹤我們,可以看到更多開箱文與業界消息

https://www.facebook.com/3cjohnhardware/
https://3cjohnhardware.wordpress.com/

[分享] moshi Avanti C USB-C耳罩式耳機-前傾14度頭帶與超輕量化設計,舒適體驗無負擔

$
0
0




前傾14度頭帶與超輕量化設計,舒適體驗無負擔
前陣子介紹過moshi的Mythro C USB Type-C入耳式耳機留下不錯的好印象,這次要介紹同樣是擁有USB-C介面的耳機產品『Avanti C』USB-C耳罩式耳機,Avanti C算是Avanti的升級版本,除了原有的3.5mm線控外,再加入USB Type-C傳輸介面線控,變成擁有雙傳輸介面的一款耳罩耳機,規格方面耳機採用HD40 40mm高效能釹磁驅動,靈敏度為109dB,阻抗為32歐姆,頻率響應為15~22KHz,提供優異的音質表現與音樂細節,耳機結構採用不鏽鋼金屬材質,再搭配皮革材質耳罩,提供輕巧且優異的質感,最厲害的頭帶採用前傾14度設計,可更貼合耳朵,達到最佳的配戴舒適度,線控有兩種介面,3.5mm線控內建MEMS麥克風,提供不錯的收音品質,按鈕則為單鍵設計,支援音樂播放/暫停/曲目切換/電話接聽掛斷/語音助理,USB-C線控同樣內建MEMS麥克風,按鈕為四鍵設計,線控除了音量調整外,還提供DJ Boost功能與語音助理呼叫,DJ Boost功能可搭配手機App軟體,可客製化EQ設定,達到更好的產品自由度,馬上來看moshi Avanti C USB-C耳罩式耳機啦。

moshi Avanti C USB-C耳罩式耳機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型與特色

▼Avanti C外型

▼產品型號為Avanti C

▼擁有24-bit/96kHz DAC轉換器與內建ClassG耳機擴大器,支援Google語音助理呼叫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說明


▼側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

▼產品基本規格

▼moshi防偽標籤

▼翻開後可看到產品特色說明




▼硬殼收納盒,方便使用者收納與攜帶外出


▼產品說明書

▼線控提供USB-C與3.5mm兩種傳輸介面

▼兩款線控皆有魔鬼氈設計,方便使用者整線

▼兩款皆內建MEMS麥克風

▼3.5mm線控為單鍵設計,提供音樂播放/暫停/曲目切換/電話接聽掛斷/語音助理功能,USB-C線控為四鍵設計,提供音量調整、DJ Boost與語音助理呼叫功能

▼耳機端左右聲道接頭,有顏色標示可快速知道左右聲道

▼Avanti C一覽,耳機本體為可旋轉收折設計,方便收納與攜帶

▼結構採用不鏽鋼金屬材質,重量僅166g,提供超輕巧的配戴感

▼moshi字樣

▼頭帶上方有減壓設計

▼頭帶調整採用單體移動方式


▼內側標示左右聲道


▼單體護蓋採用塑膠設計

▼耳罩採用皮革材質,提供舒適且柔軟的配戴感

▼耳罩厚度一覽

▼底部為左右聲道音源輸入



moshi Digital Audio介紹

App必須搭配USB-C線控才可使用,3.5mm線控無法使用EQ功能

▼App內建三種EQ設定


▼moshi EQ設定


▼Bass Boost EQ設定


▼Treble Boost EQ設定


▼可客製化EQ設定


▼依照使用者喜好調整


實際聆聽

▼使用foobar2000播放高解析無損音樂,整體聽感就是棒!



總結
moshi Avanti C USB-C耳罩式耳機同樣帶來不錯的表現,配戴感來說真的很棒,受惠於頭帶前傾14度設計,可更服貼頭形且相當舒適,整體重量輕巧僅166g,長時間配戴相當輕鬆且穩固;音質方面要分成兩個部分來說,先從3.5mm介面說起,高頻細膩且尾音延伸表現佳,細微的反射音也呈現的不錯,中頻人聲定位清晰,歌聲厚度與深度表現不錯,情感表達豐富,低頻表現出色,震撼力與推力相當足夠,可以聽到有Q度的低音,且低沉部分延伸度相當好且層次表現很不錯,三段音頻分布平均,可以說是無任何渲染,改採用USB-C介面後可以發現整體聽感與表現相當接近,不過USB-C介面可讓整體細節呈現更完美,呈現出更好的音場,突顯出USB-C傳輸介面優勢;使用moshi Avanti C USB-C耳罩式耳機看電影是一大享受,震撼力與臨場感表現相當棒,像是看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大場面音效的穿梭感真的相當精采,再加上隔音表現不錯,可以完完全全沉醉在電影的劇情中;moshi Avanti C USB-C耳罩式耳機擁有雙介面設計,可應用於各種裝置上,搭配手機或平板的USB-C同樣可以獲得不錯的音效品質,使用3.5mm接頭可以發現手機或平板的3.5mm輸出推力不足,使用UBS-C傳輸介面後可以呈現出比行動裝置本體更棒的推力與音效品質;整體來說moshi Avanti C USB-C耳罩式耳機擁有不錯的音質與阻隔噪音表現,再加上3.5mm與USB Type-C雙傳輸介面配置,可勝任各種不同應用環境,想找一款音質表現不錯且超輕巧的耳罩式耳機,相信moshi Avanti C USB-C耳罩式耳機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喜歡我們的文章可以追蹤我們,可以看到更多開箱文與業界消息

https://www.facebook.com/3cjohnhardware/
https://3cjohnhardware.wordpress.com/

[分享] RAIJINTEK ORCUS RBW 280一體式水冷散熱器-酷炫ARGB燈效無線控制,優異壓制能力輕鬆擁有

$
0
0




酷炫ARGB燈效無線控制,優異壓制能力輕鬆擁有
炎炎夏日已經來臨,還再尋找效能表現優異且擁有ARGB酷炫燈效的水冷產品嗎,看過來!這次要介紹由RAIJINTEK推出的一體式水冷『ORCUS RBW』,ORCUS RBW系列產品線相當豐富,有120mm/140mm/240mm/280mm/360mm五種選擇,使用者可針對搭配的處理器與機殼來選擇,達到最佳的散熱效果,這次介紹中高階的280mm,水冷頭採用最先進的0.1mm微通道設計,具有多組通道,達到最佳的水冷液流動,冷頭擁有水流計設計,更搭配了ARGB發光,提供最酷炫的視覺效果,風扇採用兩顆自家BDM14025S FDB PWM風扇,最大噪音為30dBA,轉速為400~1500rpm,最大風量為65.19CFM,風扇擁有ARGB發光,可與水冷頭發光同步,ARGB發光支援四大主機板廠華碩ASUS Aura Sync、技嘉Gigabyte RGB Fusion、微星MSI Mystic Light與華擎ASRock Polychrome RGB軟體,並可透過軟體與其他產品做發光同步,若主機板不支援Addressable RGB也不用擔心,原廠提供發光燈效控制器,透過控制器可調整發光顏色與模式,且還有無線遙控,可以透過遙控直接調整發光燈效,提供超酷炫且相當吸晴的視覺饗宴,水管採用耐熱鐵氟龍並包覆強化編織線材,提供優異的產品壽命與耐用性,泵浦設計在水管上,可提高泵浦的使用壽命,平台支援Intel與AMD主流平台,值得一提的是ORCUS RBW可自行添加水冷液,讓保養一體式水冷更簡單,現在就來看RAIJINTEK ORCUS RBW 280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帶來的視覺饗宴與散熱表現啦。

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與外觀照片,並標示支援ARGB控制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與支援平台



▼頂部標示支援平台


▼底部標示產品型號



▼配件:產品說明書、水冷液、ARGB控制器、主機板ARGB連接線、遙控器、雙面膠、保養電源接頭、強化背板、散熱膏、散熱膏塗抹器、風扇固定螺絲與各平台固定螺絲





▼遙控器可調整發光模式與模式運行速度


▼ARGB控制器內建18種發光模式,共可安裝8顆ARGB風扇,還有主機板模式切換功能





▼風扇採用兩顆自家BDM14025S FDB PWM風扇,最大噪音為30dBA,轉速為400~1500rpm,最大風量為65.19CFM,風扇擁有ARGB發光,接頭為4pin PWM設計,風扇螺絲孔有防震膠墊設計,可防止共震聲。ARGB為標準接頭設計





▼水冷排與水冷頭一覽


▼水冷排側面一覽,一側為水冷液體交換管線



▼水冷排一覽



▼泵浦設計在水管上,可提高泵浦的使用壽命,電源為3pin接頭設計




▼水冷頭一覽,正面透明壓克力上有代表RAIJINTEK的R字樣,裡面有水流計,可以看到水流速度,ARGB發光可透過軟體調整發光顏色與模式,質感相當不錯,水管部分為可旋轉設計






▼ARGB接頭


▼CPU接觸面為鍍鎳設計,提供優異的導熱效果


▼裝上風扇後一覽


發光展示

▼水冷頭發光


▼風扇發光


▼發光模式展示(原廠控制器,共18種模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5zjFpPhmkw

搭配Intel Core i9-9900K散熱表現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Cooler: RAIJINTEK ORCUS RBW 280
MB: ASUS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 DDR4-3600
Storage: Samsung MZHPV256HDGL 256GB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與C-State關閉),測試環境室溫約28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


▼CPU Package溫度記錄,待機38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54~62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65度,平均溫度約57度


▼CPU 8顆Core溫度記錄,待機35~38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49~59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58~65度,平均溫度約52~56度









搭配Intel Core i9-9900K超頻5.0GHz散熱表現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 5.0GHz
Cooler: RAIJINTEK ORCUS RBW 280
MB: ASUS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 DDR4-3600
Storage: Samsung MZHPV256HDGL 256GB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與C-State關閉),測試環境室溫約28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燒機過程無降頻)


▼CPU Package溫度記錄,待機41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75.5~90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100度,平均溫度約78.5度


▼CPU 8顆Core溫度記錄,待機38~42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68~89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90~95度,平均溫度約71~77度









總結
這次介紹的RAIJINTEK ORCUS RBW 280一體式水冷散熱器表現相當優異,效能方面搭配Intel i9-9900K預設環境中測試最高溫度僅65度,平均溫度為57度,表現相當優異,超頻至5.0GHz表現依然優異,雖然最高溫度來到100度,不過平均溫度可穩定在78.5度左右,且風扇依然是安靜無聲,完全展現了FDB風扇帶來的安靜與雙140mm優勢;在安裝上也相當容易,安裝僅需參考說明書,即可輕鬆安裝完成,ORCUS RBW 280除了擁有優異的散熱表現外,還有Addressable RGB發光視覺效果,可透過主機板軟體或是原廠提供的控制器做發光與模式調整,控制器可搭配遙控器輕鬆調整發光模式與運行速度,提供相當酷炫且吸睛的視覺效果,想尋找壓制力表現優異且擁有ARGB視覺燈效的一體式水冷,相信RAIJINTEK ORCUS RBW 280一體式水冷散熱器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喜歡我們的文章可以追蹤我們,可以看到更多開箱文與業界消息

https://www.facebook.com/3cjohnhardware/
https://3cjohnhardware.wordpress.com/

[分享] 創見Transcend ESD240C行動固態硬碟-時尚美型,容量擴充迅速方便

$
0
0




時尚美型,容量擴充迅速方便
行動硬碟是攜帶資料的載具,且現在容量越來越大,雖然都採用USB 3.1作為傳輸介面,但傳輸速率的瓶頸在儲存設備上,一般採用傳統物理硬碟的傳輸率頂多150MB/s可以說是頂天了,目前市面上開始有採用SSD作為儲存載體,讓傳輸速率可以更快,大幅度縮短資料傳輸等待時間,這次要介紹一款採用SSD的行動固態硬碟,由創見Transcend推出的『ESD240C』USB 3.1 Gen2行動固態硬碟,KE31內部採用3D NAND顆粒,傳輸介面則採用目前市面上最新的USB Type-C,且配件中提供Type-C與Type-A兩種傳輸線材,體積方面算相當輕巧,尺寸僅長81.4mm、寬33.6mm、高7.5mm,重量更是只有33g,更方便攜帶,容量有120GB/240GB/480GB三種可選擇,適用於Mac與Windows作業系統,且無須額外安裝驅動程式,因為採用固態硬碟儲存,擁有高速、安靜、省電與抗震動特,馬上就來看創見Transcend ESD240C行動固態硬碟帶來的表現吧。

創見Transcend ESD240C行動固態硬碟本體與包裝

▼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名稱與容量,右側有透明櫥窗可看到行動固態硬碟本體


▼創見Transcend Logo與產品型號為ESD240C行動固態硬碟


▼採用正反皆可使用的USB Type-C傳輸介面,容量為240GB


▼包裝背面標示多國語言產品說明與各國安規認證


▼多國語言產品說明


▼各國安規認證與創見公司資訊


▼產品說明書與USB Type-A、Type-C傳輸線



▼ESD240C行動固態硬碟本體一覽,正面左下角標示創見Transcend Logo,背面則標示了產品資訊,這款產品是台灣製造喔!!



▼側面外型相當圓潤,一側為USB-C傳輸連接埠與狀態指示燈號



▼厚度僅7.5mm!!



效能實測

測試平台
NB:msi PS63 Modern 8RC
CPU:Intel i5-8265U
RAM: Samsung DDR4-2666 8GB*2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AJA Video System 讀取:497MB/s 寫入:411MB/s


▼Anvil Benchmark分別為資料壓縮率:100%(不可再被壓縮)、46%(模擬應用程式)、8%(文件資料),測試顯示4MB區塊之循序讀取與寫入在各種資料壓縮率中表現皆相當接近,4K讀取與寫入成績也相當接近,在三種不同模式下測出之總分差異也不大




▼AS SSD Benchmark基本測試循序讀取498.21MB/s、寫入406.88MB/s,總分共獲得了1002分,表現相當優異





▼ATTO Disk Benchmark最大讀取速度可達510.72MB/s,最大寫入速度可達417.72MB/s,64KB後讀取與寫入效能相當穩定,都維持在最佳讀寫速度


▼Crystal Disk Mark多佇列(QD32)循序讀取271.0MB/s、寫入440.2MB/s,表現優異,4K讀取226.2MB/s、寫入193.4MB/s


▼HD Tune讀取效能測試522.2MB/s,最大值為529.5MB/s,最小值為265.3MB/s


▼HD Tune寫入效能測試410.2MB/s,最大值為422.6MB/s,最小值為332.5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混合模式讀取可達到439.600MB/s,寫入部分可達到382.490MB/s,提供不錯的效能表現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隨機模式讀取可達到441.625MB/s,寫入部分可達到383.081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全零模式讀取可達到438.635MB/s,寫入部分可達到385.794MB/s


▼HD Tune隨機存取讀取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464.344MB/s優異表現


▼HD Tune隨機存取寫入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259.100MB/s


▼HD Tune額外讀取測試在各測試項目中皆提供不錯的效能,適合各種不同應用


▼HD Tune額外寫入測試同樣在各項測試中提供不錯的效能


▼TxBENCH QD32循序讀取445.470MB/s、寫入435.472MB/s


實際傳輸測試

實際傳輸測試採用RAMDISK與Transcend ESD240C做資料對傳,現在就來看實際傳輸表現

▼多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33.27秒,平均寫入速度為345.65MB/s


▼多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24.97秒,平均讀取速度為460.52MB/s

▼單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29.28秒,平均寫入速度為406.01MB/s


▼單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24.61秒,平均讀取速度為483.07MB/s


自組外接硬碟實際傳輸測試

自組外接硬碟同樣採用支援UASP的外接盒,搭配了2.5吋HDD與SSD做實際傳輸測試,馬上來看實際傳輸表現吧

HDD
▼多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HDD)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219.58秒,平均寫入速度為52.37MB/s


▼多檔案讀取測試(HDD to RAMDISK)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124.99秒,平均讀取速度為92.00MB/s


▼單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HDD)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131.91秒,平均寫入速度為90.13MB/s


▼單檔案讀取測試(HDD to RAMDISK)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129.50秒,平均讀取速度為91.80MB/s


2.5吋SSD
▼多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2.5吋SSD)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48.16秒,平均寫入速度為238.77MB/s


▼多檔案讀取測試(2.5吋SSD to RAMDISK)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25.17秒,平均讀取速度為456.81MB/s


▼單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2.5吋SSD)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54.33秒,平均寫入速度為218.83MB/s


▼單檔案讀取測試(2.5吋SSD to RAMDISK)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25.47秒,平均讀取速度為466.78MB/s


▼測試結果比較


工具軟體簡單介紹

▼工具軟體設定


▼工具軟體可以設定備份工作列表,方便使用者備份資料


▼有備份檔案也可以直接做資料還原


▼可以做資料夾或檔案加密,提高資料保密性


▼資料夾或檔案解密


▼可設定資料夾資料同步



▼還可搭配雲端做資料同步


結語
這次介紹的創見Transcend ESD240C行動固態硬碟表現相當不錯,因為採用SSD的關係,可擁有防震、高速與低噪音特性,且體積小、重量輕巧攜帶無負擔,Benchmark測試中讀寫都有400MB/s以上的優異表現,優異的效能表現可大幅度縮短傳輸資料所需時間,攜帶大容量檔案更為輕鬆與方便;擁有高速的外接裝置可達成更多應用;這次拿了自組的外接硬碟來比較,2.5吋硬碟就不用比了,連車尾燈都看不到,2.5吋SSD雖然效能與Transcend ESD240C差異不算大,不過2.5吋的體積再加上外接盒攜帶來說比較不方便,整體來說Transcend ESD240C擁有方便攜帶與優異的傳輸表現;想找一款擁有高速傳輸速率且輕薄方便攜帶的外接式硬碟,相信創見Transcend ESD240C行動固態硬碟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喜歡我們的文章可以追蹤我們,可以看到更多開箱文與業界消息

https://www.facebook.com/3cjohnhardware/
https://3cjohnhardware.wordpress.com/


[分享] ARCTIC FREEZER 34塔型散熱器-輕量化設計,效能表現依舊亮眼

$
0
0



輕量化設計,效能表現依舊亮眼
塔型散熱器市面上相當多產品,不過塔型散熱器普遍重量都比較重,這次要介紹一款輕量化設計且擁有不錯效能表現的塔型散熱器,由ARCTIC所推出的『FREEZER 34』塔型散熱器,FREEZER 34算是小型塔散,塔體採用54片散熱鰭片搭配P系列風扇,提供優異的散熱效果,導熱管採用四支6mm配置,搭配CPU直觸設計,擁有優異的導熱效果,風扇採用自家P12 PWM PST風扇,最高轉速為1800轉,最大噪音為22.5dBA,也因為塔體本身設計關係,記憶體相容性相當棒,幾乎沒有卡件的問題,散熱器本體高度為157mm,重量含風扇僅605g,平台部份支援Intel與AMD主流平台,配件中還有另一組風扇扣具,可再加裝一顆風扇達到更佳的散熱效果,馬上就來看ARCTIC FREEZER 34塔型散熱器帶來的優異表現啦。

ARCTIC FREEZER 34塔型散熱器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型與提供六年超長保固


▼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與效能表現


▼側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與結構說明


▼另一側標示多國語言產品特色


▼頂部標示ARCTIC Logo


▼配件:產品說明書QR Code、強化背板、風扇安裝扣具、MX4散熱膏與各平台固定螺絲



▼FREEZER 34本體一覽,整體算小型塔散,採用54片散熱鰭片搭配自家P12 PWM PST風扇





▼風扇採用自家P12 PWM PST風扇,最高轉速為1800轉,最大噪音為22.5dBA,電源採用4pin PWM 控制模式,貼心的是還多了一個風扇電源延長線,可以連接另一顆風扇




▼採用54片散熱鰭片提供優異的散熱效果






▼底部採用CPU直接接觸式設計,提供優異的導熱效果


▼熱管部分採用四支6mm組成


實際安裝

▼實際安裝情況一覽,因為塔體面積不大,記憶體相容性相當不錯,可安裝有散熱片的記憶體




▼安裝有散熱片的記憶體距離風扇大約還有2~3mm左右空間


搭配i7-9700K散熱表現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7-9700K
Cooler: ARCTIC FREEZER 34
MB: ASRock Z390 Steel Legend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 DDR4-3600
Storage: Samsung MZHPV256HDGL 256GB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與C-State關閉),測試環境室溫約29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


▼CPU Package溫度記錄,待機37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67~74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80.5度,平均溫度為68度


▼CPU 8個Core溫度記錄,待機33~36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68~71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73~78度,平均溫度為65~67度









搭配i7-9700K超頻5.0GHz散熱表現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7-9700K @ 5.0GHz
Cooler: ARCTIC FREEZER 34
MB: ASRock Z390 Steel Legend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 DDR4-3600
Storage: Samsung MZHPV256HDGL 256GB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與C-State關閉),測試環境室溫約29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全程無降頻)


▼CPU Package溫度記錄,待機39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76~93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99度,平均溫度為79度


▼CPU 8個Core溫度記錄,待機36~39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71~82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90~98度,平均溫度為74~79度









總結
這次介紹ARCTIC FREEZER 34塔型散熱器表現相當不錯,採用i7-9700K預設環境中測試最高溫度80.5度,平均溫度可以壓制在68度左右,表現相當優異,超頻至5.0GHz表現依然出色,最高溫度雖然來到99度,平均溫度可穩定在79度左右,壓制力相當不錯,噪音部分預設時相當安靜,超頻後全速運轉下也幾乎聽不到風扇的聲音相當安靜;在安裝上相當容易,安裝僅需參考說明書,即可輕鬆安裝完成,也因為塔體體積不大,記憶體的相容性相當棒,就算安裝有散熱片的記憶體也不會有卡件的情況發生,重量僅605g輕量化設計,不怕主機板變形,原廠還提供了六年超長保固,整體來說ARCTIC FREEZER 34塔型散熱器是個不錯的塔型散熱器產品,炎炎夏日即將來臨,想找一款壓制力不錯且輕量化設計的塔型散熱器,相信ARCTIC FREEZER 34塔型散熱器是個非常不錯的口袋名單


喜歡我們的文章可以追蹤我們,可以看到更多開箱文與業界消息

https://www.facebook.com/3cjohnhardware/
https://3cjohnhardware.wordpress.com/

[分享] 華擎ASRock X570 Taichi-改朝換代,太極精神永續傳承

$
0
0




改朝換代,太極精神永續傳承
華擎ASRock太極系列產品就是滿滿的好料不吝嗇,這次推出的X570 Taichi也不例外,這次的X570 Taichi除了滿滿的好料外,視覺效果更是美且質感更棒,用料採用華擎超合金,CPU電源採用14相數位供電,搭配60A高效電感與50A Dr.MOS,MOSFET有獨立大面積的散熱模組,記憶體供電採用高效合金電感,提供更穩定的供電品質,外接傳輸介面保有傳輸速率相當高的USB3.1 Gen2 Type-A與Type-C,音效方面採用天籟美聲四代技術,Realtek ALC 1220音效晶片搭配Nichicon Fine Gold系列音效專用電容,前面板音效輸出搭配TI NE5532高級耳機擴大器,並支援600ohm耳機,在音效品質上提供更佳的輸出品質,記憶體方面支援DDR4並提供四組插槽,可超頻至DDR4-4666MHz以上,M.2介面導入三組Hyper M.2,其中兩組提供PCIe Gen4 x4與SATA Gen 3訊號,另一組僅提供了PCIe Gen4 x4訊號,三組PCIe x16插槽導入金屬遮蓋,降低雜訊,提高效能與訊號品質,網路方面採用Intel網路卡外,還內建了2T2R Intel 802.11ax Wi-Fi網路卡,並支援藍牙BT 5.0,RGB LED控制支援可定址的addressable RGB控制與12V RGB控制插槽,可透過工具軟體做燈光調整,還可搭配支援其他RGB LED產品同步控制,主機板本身發光同樣採用addressable RGB設計,讓發光擁有更多變化且更吸睛,功能相當齊全與強悍,現在就來看太極精神永續傳承的華擎ASRock X570 Taichi。

包裝與配件
▼彩盒採用全新設計,更突顯太極血統與新導入的主機板addressable RGB發光,並標示產品型號與特色

▼華擎ASRock Logo

▼太極血統,這次的散熱片上就是有這個金光閃閃的齒輪!

▼產品型號:X570 Taichi

▼採用AMD X570晶片,支援AMD Ryzen處理器(支援3000系列處理器)、HDMI認證標誌與支援Polychrome RGB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I/O介紹與基本規格

▼全金屬背板

▼一體式散熱盔甲

▼內建Wi-Fi 6 802.11ax無線網路卡

▼採用高效能PCIe 4.0插槽

▼支援POLYCHROME RGB,主機板上也有ARGB燈效,提供更棒的視覺效果

▼提供雙USB 3.2 Gen 2連接埠,包含一組Type-C與Type-A

▼CPU供電採用Dr.MOS

▼彈性化I/O擋板

▼I/O與產品基本規格介紹

▼配件:主機板說明書、軟體說明書、明信片、M.2固定螺絲*3 、M.2螺絲柱*2、驅動光碟、SATA 6Gb/s傳輸線*4、SLI HB橋接器、Wi-Fi天線、螺絲起子、記憶體安裝說明與ASRock貼紙




用料與規格介紹
▼主機板正反面一覽,採用兩盎司PCB高密度防潮纖維電路板,搭配一體式的散熱盔甲與全金屬背板,I/O上方有發光飾板,整體質感相當優異!



▼I/O部分:BIOS Flashback 按鈕、Wi-Fi天線、PS/2、HDMI、Clean CMOS、USB3.2 Gen 2 Type-A、USB3.2 Gen 2 Type-C、USB3.2 Gen 1 Type-A*6、RJ-45與音訊輸出

▼CPU腳座支援AM4處理器

▼CPU供電採用14相數位供電,搭配Intersil ISL69147 PWM控制器,CPU MOSFET採用Vishay SiC634 Dr.MOS,MOSFET部分有獨立散熱模組設計,CPU VCore供電為8+6 Pin






▼記憶體擴充槽為四條

▼記憶體電源用料

▼Pericom PI3EQX USB3.1 Redriver晶片


▼USB Type-C偵測晶片:ASMedia ASM1543


▼Pericom PI3EQX16 PCIe 4.0 Redriver晶片

▼ASMedia ASM1184e PCIe封包切換器

▼IDT6V4的BCLK時脈產生器

▼網路晶片:Intel WGI211AT

▼Super IO晶片:nuvoTon NCT6796D

▼音效方面採用天籟美聲四代技術,Realtek ALC 1220音效晶片搭配Nichicon Fine Gold系列音效專用電容,前面板音效輸出搭配TI NE5532高級耳機擴大器,並支援600ohm耳機


▼Pericom PI3DBS 8 to 4 差分訊號切換器



▼PCIe擴充槽一覽, PCIe x16插槽皆導入金屬遮蓋,降低雜訊,提高效能與訊號品質,並強化插槽結構提高壽命,FCH與M.2採用一體式散熱盔甲搭配主動式散熱風扇

▼這次散熱片設計與質感真的相當用心,超美而且質感非常優異!完全把太極質感推上另一個層次!




▼三組Hyper M.2,第一組提供PCIe Gen4 x4與SATA Gen 3訊號,最大長度支援至2280,第二組提供PCIe Gen4 x4訊號,最大長度支援至2280,第三組提供PCIe Gen4 x4與SATA Gen 3訊號,最大長度支援22110



▼前置Audio插Pin

▼一組RGB控制接頭,設計在CPU旁邊,若採用2700X的信仰風扇可直接安裝,相當方便!!

▼一組RGB LED控制接頭與一組Addressable RGB控制接頭

▼前置面板插Pin

▼兩組前置USB 3.2 Gen 1插Pin

▼一組前置USB 3.2 Gen 2 Type-C插Pin

▼四組前置USB 2.0插Pin

▼SATA部分為八組SATA 6Gb/s

▼主機板為20+4 Pin電源供電

▼Power與Reset按鈕

▼Debug燈號

▼X570晶片


BIOS設定簡單介紹

▼第一面為基本系統狀態顯示,CPU型號、工作時脈,記憶體工作時脈與容量


▼超頻調校頁面可設定所有超頻選項功能,有CPU頻率、記憶體頻率與主機板所有電壓設定,設定完畢後可儲存為Profile,方便使用者管理設定值



▼記憶體SPD一覽



▼記憶體參數設定一覽






▼進階頁面可設定個裝置詳細設定選項


▼CPU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內建裝置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儲存裝置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ACPI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Trusted Computing設定選項一覽


▼AMD CBS設定選項一覽


▼CPU Common Options設定選項一覽







▼DF Common Options設定選項一覽






▼UMC Common Options設定選項一覽

















▼NBIO Common Options設定選項一覽



▼FCH Common Options設定選項一覽



▼AMD PBS設定選項一覽





▼AMD Overclocking設定選項一覽












▼工具頁面可設定RGB LED發光、SSD抹除與BIOS更新


▼RGB LED設定一覽



▼SSD抹除



▼硬體監測部分可看到CPU溫度、風扇轉速與各電源電壓狀態,並可設定風扇模式





▼安全部分可設定開機密碼與其他安全性設定


▼開機功能表一覽




▼最後一部分為設定儲存與離開..等選項


測試平台與環境

測試平台
CPU: AMD Ryzen 7 3800X
Cooler: AMD原廠風扇
MB:  ASRock X570 Taichi-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4000 8GB*2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驗明正身

▼CPUZ Bench

▼AIDA64 Read:47797MB/s Write:28796MB/s Copy:49183MB/s

▼Super PI 1M:9.300s

▼CPU Mark:788

▼Fritz Chess Benchmark

▼wPrime:32M-3.159sec 1024M-83.015sec

▼WinRAR:22248KB/s

▼7Zip

▼x264 FHD Benchmark :54.6

▼x265 FHD Benchmark :41.0

▼HWBOT x265 FHD Benchmark :66.11 fps

▼HWBOT x265 4K Benchmark :15.59 fps

▼CINEBENCH R15 :2165 cb

▼CINEBENCH R20 :4946 cb


Polychrome RGB設定軟體簡介與發光展示

▼主機板上I/O飾板、FCH區與主機板側面發光展示




▼軟體介面相當淺顯易懂,可分別調整各部位發光模式,主機板提供兩組RGB與一組addressable RGB,發光模式共提供14種可選擇







總結:
這次介紹的華擎ASRock X570 Taichi真的讓人眼睛為之一亮,不僅效能表現出色,連主機板上視覺配置也是非常厲害,光是FCH散熱片的質感可以說是前所未有,在細緻度與質感真的沒話講,再搭配上ARGB的發光完全就是質感再提升!用料方面採用華擎超合金,讓產品整體效能、超頻性、穩定性與壽命提升不少,讓使用者使用起來更加安心與放心,音效採用Realtek ALC 1220音效晶片搭配Nichicon Fine Gold系列音效專用電容,前面板音效輸出搭配TI NE5532高級耳機擴大器,並支援600ohm耳機,降低了許多雜音,讓整體音效更加逼真與震撼力十足;擴充部分提供了三組Hyper M.2提供最新的PCIe Gen4 x4與ATA Gen 3訊號,SATA接頭提供八組,硬碟擴充部分相當足夠,已可滿足大部分的玩家需求,PCIe擴充槽部分PCIe x16插槽導入金屬遮蓋,降低雜訊,提升效能與訊號品質,並強化插槽結構提高使用壽命;記憶體方面可超頻至DDR4-4000沒問題且相當容易,僅需開啟XMP參數即可,BIOS調整部分相當容易上手與淺顯易懂,要超頻也是輕鬆簡單;Polychrome RGB控制軟體整合了RGB、RGB與主機板ARGB發光控制,提供多種發光模式可與其他RGB產品做同步發光,主機板的發光這次更酷炫,且發光位置新增了主機板側面,讓視覺效果更完整,整體RGB發光功能與軟體非常齊全,華擎提供註冊五年優質保固與一年換新服務,讓玩家有更好與更長時間的保固方案,使用起來也更加安心與放心。

喜歡我們的文章可以追蹤我們,可以看到更多開箱文與業界消息

https://www.facebook.com/3cjohnhardware/
https://3cjohnhardware.wordpress.com/


[分享] OWC USB-C Dock擴充盒-網路、4K顯示、USB高速傳輸與讀卡機擴充一次搞定!

$
0
0




網路、4K顯示、USB高速傳輸與讀卡機擴充一次搞定
近年來高速傳輸不斷進步,USB速度也不斷提升,從USB2.0進步至USB3.0,最新已進步至USB3.1,接頭也進化變成雙面可使用的USB-C,USB-C也漸漸成為主流,許多桌機與筆電都有內建,甚至是手機與平板也都開始採用USB-C做充電與資料傳輸,但目前電腦端內建的USB-C僅一組或兩組,整體USB擴充實在不太夠用,這次要介紹由OWC推出的一款USB-C擴充盒『USB-C Dock』,講OWC大家可能不認識,但講AKiTiO大家應該就耳熟能詳,AKiTiO加盟OWC集團提供更豐富的產品線,言歸正傳USB-C Dock僅需要接上電源與USB-C即可擴充一組USB-C、四組USB Type-A(有兩組為電源高功率輸出埠)、Gigabit LAN、mini DisplayPort、SDXC讀卡機與音訊輸入/輸出,顯示可支援4K@30fps,讀卡機可支援UHS-1高速記憶卡,功能相當齊全與完整,現在就來看功能齊全的OWC USB-C Dock擴充盒

包裝、本體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特色、型號與外觀

▼OWC Logo與產品型號為USB-C Dock

▼搭配獨家工具軟體,可確保資料裝置移除前都將資料完整寫入,防止資料損毀

▼USB-C Dock外型

▼產品特色
①內建SDXC讀卡機
②提供音效Combo連接埠
③採用USB 3.1 Gen1傳輸介面
④提供mini DP影像輸出
⑤提供GbE網路連接埠
⑥MAC與PC皆可連接使用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說與I/O標示



▼側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與產品說明


▼配件:產品說明書、USB Type-C傳輸線、mini DP轉HDMI轉接器、變壓器與電源線,變壓器規格為20V/4A



▼USB-C Dock上方採用鏡面設計,出場有保護膜做保護

▼底部同樣為鏡面設計,四周有橡膠防滑設計,前方還有兩顆運作指示燈號

▼安規認證與產品序號

▼橡膠防滑設計

▼前方標示產品型號,I/O方面提供SDXC讀卡機、音效Combo連接埠與USB 3.1 Gen1 Type-A(電源高功率輸出埠)

▼後方I/O方面提供三組USB 3.1 Type-A(有一組為電源高功率輸出埠)、兩組USB 3.1 Gen1 Type-C、GbE RJ-45、mini DP與電源輸入

▼兩側一覽



實際應用與測試

▼為什麼需要USB-C的擴充設備,看這台輕薄的商務筆電,USB Type-C只有一組,USB Type-*A有三組,讀卡機為了輕薄設計,變成了microSD



▼有了OWC USB-C Dock擴充盒有再多裝置也不怕!


▼安裝至有USB-C連接埠的機器後就可開始享受完整功能,音效部分可以看到會多一組USB音效卡,可以直接安裝耳機使用


▼Gigabit LAN部分採用Realtek USB GbE網路卡


▼Display Port最高階可支援到4K解析度!


▼USB Type-A部分表現還不錯,讀寫可達到380~430MB/s的水準!!


▼USB Type-C部分表現同樣優異,讀寫可達到380~430MB/s的水準!!


▼SD讀卡機讀寫可達到70~83MB/s的水準!


▼OWC有提供儲存裝置退出軟體


▼軟體會自動線上偵測是否有更新


▼點兩下則可以退出目前在USB-C Dock上的儲存裝置安全退出


▼若裝置還在讀寫時,就會無法完成退出


▼安全退出完成


總結:
OWC USB-C Dock擴充盒整體來說是個相當不錯的產品,畢竟現在筆電很多USB-C接頭都只有一組,而要做多功能應用非常麻煩,必須都要接上各種擴充產品,許多輕薄型筆電沒有有線網路,且USB擴充相當少,甚至有的連顯示輸出可能也只有mini DP,而OWC USB-C Dock擴充盒可以同時擁有多種功能,可以同時滿足有線網路、音效、4K顯示輸出、電源高功率的USB Type-A還有USB Type-C與SD讀卡機,傳輸方面的表現都相當優異,整體功能相當齊全與強大,一台擴充盒就可以把多種功能整合其中,不用買一堆擴充產品來搭配,還要考慮相容性問題!!想擁有高效能與高應用的USB-C擴充產品,相信OWC USB-C Dock擴充盒整是相當不錯的好選擇。

喜歡我們的文章可以追蹤我們,可以看到更多開箱文與業界消息

https://www.facebook.com/3cjohnhardware/
https://3cjohnhardware.wordpress.com/

[分享] 全漢FSP CMT321炫俠客ARGB中塔機殼-全景透側鋼化玻璃搭配ARGB酷炫視覺燈效

$
0
0




全景透側鋼化玻璃搭配ARGB酷炫視覺燈效
RGB發光已經成為現今機殼的標準配備,最新的ARGB也開始許多機殼支援,這次要介紹一款擁有ARGB發光的中塔機殼,由全漢FSP推出的『CMT321』炫俠客,CMT321外型稍微比較前衛一點,面板擁有三條ARGB導光條搭配了類卡夢紋路,整體質感不錯,側板採用全景式鋼化玻璃,讓內部酷炫發光硬體可以一覽無遺,後方內建ARGB風扇可透過控制按鈕切換11種發光模式並同步面板ARGB發光,支援四大主機板ARGB控制,可與其他發光產品同步視覺效果,電源供應器擁有護蓋設計,讓玩家方便收納線材,保持外觀簡潔不雜亂;散熱方面預留相當多升級空間,前面板共可安裝三顆120mm(已搭載三顆120mm風扇),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 ARGB風扇,頂部可安裝兩顆120mm或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240mm水冷排,電源供應器護蓋上方可再安裝兩顆120mm風曬,整體可提供相當不錯的散熱效果;I/O部分包括兩組USB3.0 Type-A、兩組USB2.0 Type-A、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GB發光模式切換、指示燈號、Reset按鈕與電源開關;硬碟裝置部分可升級空間相當足夠,共可安裝三顆2.5吋裝置(其中一組可安裝3.5吋裝置)與一顆3.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ATX主機板,顯示卡可支援355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60mm,電源供應器最大支援190mm,整體規格相當漂亮,現在就來看全漢FSP CMT321炫俠客ARGB中塔機殼啦。

本體與配件
▼外箱標示產品外型與內部結構


▼兩側標示基本規格、產品特色與型號,代理商為視博通


▼頂部標示多國語言產品特色與產品型號

▼配件:產品說明書、一次性束帶5條、面板I/O防塵塞、蜂鳴器、兩片介面卡擋板與各種固定螺絲

▼CMT321炫俠客一覽,可以看到整體外型較為前衛一點,中間有三條ARGB導光條設計,兩旁搭配類卡夢紋路,下方有FSP Logo

▼ARGB導光條

▼FSP Logo

▼前面板為可拆卸式設計

▼風扇部分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已內建三顆120mm風扇

▼頂部一覽

▼I/O部分包括兩組USB3.0 Type-A、兩組USB2.0 Type-A、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GB發光模式切換、指示燈號、Reset按鈕與電源開關

▼頂部可安裝兩顆120mm或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240mm水冷排,上方設有磁吸式濾網,方便使用者拆卸清潔



▼後方一覽

▼後方已內建一顆ARGB 120mm風扇

▼介面卡擋板為不可重複使用設計

▼電源供應器為下置式設計

▼底部一覽

▼厚高型塑膠腳座搭配止滑橡膠

▼硬碟支架固定螺絲

▼電源供應器下方有進風口有濾網設計,並可輕鬆拆卸濾網方便清理灰塵


▼一側為全景式鋼化玻璃,玻璃採用高防護無打孔方式固定,採用手轉螺絲固定於後方


▼另一側為0.7mm鋼板設計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內部空間與配置一覽,主機板上方、下方與右側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主機板右側與背面可安裝一顆2.5吋硬碟,空間運用不錯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ATX,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主機板右側SSD安裝位置

▼頂部可安裝兩顆120mm或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240mm水冷排

▼後方已內建一顆ARGB 120mm風扇

▼介面卡擋板為不可重複使用設計

▼電源供應器上方有護蓋設計,後方有穿線開孔,方便使用者穿線整理,護蓋側面有電源發光開孔,如果電源供應器有發光效果也能看到不被擋住

▼護蓋側面電源發光開孔

▼護蓋上穿線開孔

▼前方已內建三顆120mm風扇

▼背面有ARGB控制器,也可接到主機板上,用主機板RGB軟體控制發光

▼主機板背面可安裝一顆2.5吋裝置

▼2.5吋裝置採用螺絲方式固定


▼背面有兩顆3.5吋硬碟安裝位置(其中一顆可安裝2.5吋裝置)

▼3.5吋裝置採用螺絲固定



▼安裝2.5吋與3.5吋裝置後一覽


▼電源供應器安裝空間一覽,最大可支援190mm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標準ATX規格,顯示卡採用RX580,電源供應器前方可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整體整線空間相當充裕,可利用配件中的束線帶整理線材,讓內部線材整理得更加簡潔


▼顯卡後方空間相當充裕

▼開電後ARGB燈效真的相當吸睛

▼內建控制器發光模式展示,共11種模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x2rRVKjI60

總結:
全漢FSP CMT321炫俠客ARGB中塔機殼外型較前衛,搭配了前面板三顆120mm與後方120mm ARGB風扇,整體提供非常不錯的散熱效果,前面板有三條ARGB導光條,除了內建控制器外還可透過四大主機板廠的ARGB軟體調整發光模式與顏色,也可與其他產品同步視覺效果,如果主機板不支援ARGB,直接將其他擁有ARGB的硬體安裝到內建的控制器上,就可直接同步主機內所有ARGB發光裝置,側面採用全景式鋼化玻璃,讓機殼可以展現內部酷炫硬體,內部結構設計空間運用相當不錯,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表現出色,硬碟裝置共可安裝三顆2.5吋裝置(其中一顆可安裝3.5吋裝置)與一顆3.5吋裝置,空間發揮相當淋漓盡致,整體整線空間相當足夠,散熱擴充性也相當充足,使用者可依據使用情況安裝風扇達到最優異的對流表現,風扇組合可以做出相當多變化,要安裝水冷排也不是問題,這樣的配置可達到相當不錯的散熱表現;整體來說硬體擴充性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與玩家,價格方面通路售價為NT$1990元,想找一款擁有酷炫ARGB燈效與全景透側鋼化玻璃的中塔機殼,相信全漢FSP CMT321炫俠客ARGB中塔機殼是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喜歡我們的文章可以追蹤我們,可以看到更多開箱文與業界消息

https://www.facebook.com/3cjohnhardware/
https://3cjohnhardware.wordpress.com/

[心得] LEXMA M980R無線軌跡球滑鼠,同級中無可超越的高CP值軌跡球滑鼠

$
0
0

軌跡球(Trackball)滑鼠也是電腦輸入裝置的一種,雖然同樣都是為了移動游標,但操作方式與一般滑鼠邏輯並不太相同,其發展歷史甚至比滑鼠還要早一點。雖然後來主流逐漸被滑鼠給取代,但其實還很多人在使用。因為一旦熟悉了軌跡球的操作方式之後,大部分都難再用回去一般滑鼠了。

文明病
腕隧道症(俗稱滑鼠手)

自滑鼠發明以後,這個相關的病症也隨著現代人使用電腦的時間跟次數變長而出現,主因是人們長時間使用滑鼠,那姿勢會一直壓迫掌根,導致手腕神經發炎。就算是正確的握持滑鼠,滑鼠本身也有人體工學,這個病症還是遲早會發生,後來有醫生研究發現不需要移動滑鼠本身的軌跡球操作方式對於這個神經發炎的壓迫現象較輕微,因此也有人說如果想要擺脫滑鼠手,就要換成軌跡球來使用,若是您忽視這個病症不理會,久了還可能變成肌肉萎縮呢。但依這個病症的主因看來,還是每天減少使用電腦的時間才是根本之道吧。

LEXMA M980R開箱介紹

雖然軌跡球滑鼠並不是主流,不過還是有少數幾家公司仍然持續研發軌跡球相關的滑鼠產品,其中大品牌就不提了,但LEXMA以商務辦公的產品為主打,自然也有軌跡球產品,而且實測發現不管是在規格面以及需求的功能還有價格來說,它真的是現主時表現最超值的產品。

1
商務產品的包裝就真的中規中矩,針對特色來說就是主打手感跟人體工學設計為主。但LEXMA系列在台灣提供三年保固到府收送這個服務就先加分。

規格部分介紹如下:
品名: LEXMA M980R 2.4GHz無線軌跡球滑鼠
保固期限: 三年保固三年換新,免費到府收送
系統支援: Windows 7/8/10 或更高規格
滑鼠解析度: 1000/1800 DPI
額定電壓/消耗電流: 1.5V/50mA
尺寸: 135(L)*100(W)*47(H)mm
重量: 114g (不含電池)


2
包裝以書本方式設計,可以在不開包裝下體驗一下右手手感。這是隻非對稱式右手人體工學的軌跡鼠,之前其他品牌也有出過對稱型的軌跡鼠,實用度方面也有用戶反映無法真正兼顧兩手不同的人體工學,後來也停產了。

3
由於LEXMA M980R是無線軌跡球滑鼠,因此在電力消耗的部分,LEXMA提供測試結果,最長可以使用14個月。並且提供兩段DPI可以調整(1000/1800),隨插即用設計無須驅動。

4
配件方面也只有一個2.4GHz微型接受器和保固卡跟簡單說明紙本。(電池未入鏡)

5
有些軌跡球產品並沒有搭配滾輪,也許認為只要軌跡已足,但其實對瀏覽網頁來說是一大苦事,特別是現在FB當道,每天往下刷頁面沒有滾輪怎麼行?因此M980R還是保留了滾輪。

6
這個位於拇指位置的紅球,就是主角軌跡球了。由於軌跡球的操作方式以及結構關係,就好像以前的類比滑鼠中間有顆球一樣,它也會有容易沾染灰塵的問題。不過M980R的軌跡球,其質感真的不錯,有一種在摸小顆保齡球還是撞球的感覺,亮面塗層的表層實際使用也不容易沾染指紋。

7
人體工學就不多敘述,想稱讚的是這個軌跡球滑鼠在表面處理上,選擇用塑料直出做成咬花面的設計,廠商們總算不再追求甚麼皮革漆面之類的東西,回歸到最原本的素材加上咬花紋路,這樣反而是最耐久的設計,就算熱或者手汗,都不會影響表面。其實也滿希望一些電競滑鼠也能回歸這樣的設計,因為不管是為了增加摩擦力而加的橡膠面,還是漆面,在亞熱帶的台灣來說真的是撐不久。

8
右側則是給無名指跟小指的休息區。

9
滾輪也具有輕微的段落感,中間的DPI切換鍵也同時是唯一的燈號,只會在切換後亮起約五秒自動熄滅,畢竟是無線滑鼠,指示燈也是耗電的原罪之一。左鍵旁邊的這兩顆按鍵,玩過電競滑鼠的人應該也不陌生,只是電競滑鼠可以程式化變成其他功能,在M980R上面,就是上下頁的快捷鍵。另外它的左右鍵設計也很特別,並不一定要把手指放到前端才能壓下按鍵,即使是用扣鼠的方式,也就是兩隻手指弓起來操作,手指放到DPI圖案的最邊緣來按壓,它的按鍵也還是在觸發行程內。

10
翻到底部是開關以及無線連接健、一顆AA電池兼無線接受器倉。乍看之下沒有甚麼光學雷射的機構還有點不太習慣,因為不需要移動,所以鼠腳不是鐵氟龍材質而是像鍵盤一樣的橡膠止滑墊。

11
對於一個一般滑鼠操作習慣的人來說,換到軌跡球滑鼠,突然間發現滑鼠變得不需要用的,這是第一個要改變的地方。第二個則是指標的操作全在拇指,會有一種指不到想要位置的感覺,但這些都是習慣改變的問題。若回到滑鼠操作來說,LEXMA M980R的外觀以及人體工學設計與一般滑鼠的握感差異並不算太大,縮短適應它的時間。

12
它的鼠背拱形也很適合手掌比較大的人使用,整隻手可以完全攤在上面沒問題。

13
前面講了一堆軌跡球的好處,但個人覺得它的缺點不能說沒有,而且是對於習慣用滑鼠繪圖習慣的人最大的挑戰,就是它不容易畫直線,手指在移動滾輪的時候不太能夠維持同樣的角度來畫線,也許這可以透過改變操作習慣來適應,但對於初次上手的人來說是需要時間慢慢培養感情的。本身已經習慣軌跡球的用戶就沒有這個問題。目前市面上還在販售中的軌跡球選擇真的很少,現在大廠獨大的情況下能有這款LEXMA M980R異軍突起,的確是軌跡球愛好者們的福音。

[分享] 巨蟒ANACOMDA i2 256GB PCIe Gen3x4 NVMe SSD固態硬碟-價格親民,升級PCIe新選擇

$
0
0




價格親民,升級PCIe 新選擇
近期SSD固態硬碟價格越來越甜,相信許多使用者都把SSD固態硬碟當作是裝機標配或是提升電腦速度的第一選擇,目前SATA介面與PCIe介面SSD產品價格經相當接近,現在入手PCIe NVMe產品正是好時機,這次要價格相當親民的NVMe SS,由巨蟒ANACOMDA所推出的『i2 PCIe Gen3x4 NVMe SSD』,i2符合最新的NVMe 1.3規範搭配M.2 PCIe Gen3 x4傳輸介面,尺寸為M.2 2280,容量部分有256GB與512GB,可滿足各種不同需求的玩家,NAND Flash採用3D TLC NAND顆粒,提供不錯的效能表現,原廠公布的效能表現256GB為讀取2000MB/s、寫入1000MB/s,512GB讀取同樣為2000MB/s、寫入則提升至1500MB/s,i2還擁有鋁合金材質散熱片,搭配石墨銅箔貼片,可大幅度降低運作溫度,原廠提供三年保固,現在就來看看巨蟒ANACOMDA i2 256GB PCIe Gen3x4 NVMe SSD固態硬碟啦。

巨蟒ANACOMDA i2 256GB PCIe Gen3x4 NVMe SSD固態硬碟本體與包裝

▼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名稱與特色,下方有透明櫥窗可看到SSD本體


▼產品型號為i2 PCIe Gen3x4 NVMe SSD


▼透明櫥窗可看到SSD本體,擁有輕巧、高速傳輸、防震/防摔與安靜無聲特性


▼包裝背面標示效能表現與巨蟒公司資訊


▼i2 PCIe Gen3x4 NVMe SSD正反面一覽,長度為標準的2280設計,正面採用鋁合金材質散熱片與石墨銅箔貼片,背面標示產品型號與序號標示



▼採用M.2 PCIe Gen3 x4傳輸介面


效能實測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Cooler: RAIJINTEK ORCUS RBW 280
MB: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 DDR4-3600
System Storage: Samsung MZHPV256HDGL 256GB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AJA Video System 讀取:1874MB/s 寫入:1172MB/s,影音讀寫採用5K高解析度檔案,提供不錯的成績表現


▼Anvil Benchmark分別為資料壓縮率:100%(不可再被壓縮)、46%(模擬應用程式)、8%(文件資料),測試顯示4MB區塊之循序讀取與寫入在各種資料壓縮率中表現皆相當接近,4K讀取與寫入成績也相當接近,在三種不同模式下測出之總分差異也不大




▼AS SSD Benchmark基本測試循序讀取1878.11MB/s、寫入1165.01MB/s,總分共獲得了2627分,表現相當優異





▼ATTO Disk Benchmark最大讀取速度可達1.92GB/s,最大寫入速度可達1.17GB/s,64KB後讀取與寫入效能相當穩定,都維持在最佳讀寫速度


▼Crystal Disk Mark多佇列(QD32)循序讀取1983.9MB/s、寫入238.2MB/s,表現優異,4K讀取816.6MB/s、寫入1000.2MB/s


▼HD Tune讀取效能測試2789.5MB/s,最大值為2812.6MB/s,最小值為2661.8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混合模式讀取可達到1762.855MB/s,寫入部分可達到1205.833MB/s,提供不錯的效能表現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隨機模式讀取可達到1770.436MB/s,寫入部分可達到1146.375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全零模式讀取可達到1717.853MB/s,寫入部分可達到1178.709MB/s


▼HD Tune隨機存取讀取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2501.319MB/s優異表現


▼HD Tune隨機存取寫入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1026.537MB/s優異表現


▼HD Tune額外讀取測試在各測試項目中皆提供不錯的效能,適合各種不同應用


▼HD Tune額外寫入測試同樣在各項測試中提供不錯的效能


▼TxBENCH QD32循序讀取1962.356MB/s、寫入1236.453MB/s


實際傳輸測試

實際傳輸測試採用RAMDISK與ANACOMDA i2 256GB PCIe Gen3x4 NVMe SSD做資料對傳,現在就來看實際傳輸表現

▼多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14.56秒,平均寫入速度為789.61MB/s


▼多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11.45秒,平均讀取速度為1003.96MB/s


▼單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10.28秒,平均寫入速度為1156.35MB/s


▼單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6.39秒,平均讀取速度為1860.47MB/s


結語
巨蟒ANACOMDA i2 256GB PCIe Gen3x4 NVMe SSD固態硬碟整體來說表現不錯,採用PCIe Gen3 x4傳輸介面,在各方面表現都有一定的水準,在AS SSD測試中獲得了總分2627分高水準表現,ATTO Disk Benchmark部分成績同樣優異,最大讀取速度可達1.92GB/s,最大寫入速度可達1.17MB/s,與官方數據差不多,在實際傳輸測試中,不論大檔案或小檔案表現都不錯,容量方面有256GB與512GB可供使用者挑選;現在新款筆電都支援PCIe SSD的安裝,可升級的產品與應用相當廣泛,搭配電競筆電、商務型筆電或是桌上型電腦都是如虎添翼,可以讓整台電腦的效能可以發揮到淋漓盡致;巨蟒ANACOMDA i2 256GB PCIe Gen3x4 NVMe SSD固態硬碟產品提供三年保固,想找一款效能表現不錯且價格親民的PCIe SSD,相信巨蟒ANACOMDA i2 256GB PCIe Gen3x4 NVMe SSD固態硬碟是個相當不錯的好選擇。


喜歡我們的文章可以追蹤我們,可以看到更多開箱文與業界消息

https://www.facebook.com/3cjohnhardware/
https://3cjohnhardware.wordpress.com/

[分享] 創見Transcend ESD230C行動固態硬碟-輕鬆擴充SONY PS4儲存空間

$
0
0




輕鬆擴充SONY PS4儲存空間
SSD行動硬碟除了可以當作資料攜帶的載具外,還可以做遊戲機的容量擴充,這次要介紹一款採用SSD的行動固態硬碟,由創見Transcend推出的『ESD230C』USB 3.1 Gen2行動固態硬碟,內部採用3D NAND顆粒,傳輸介面則採用目前市面上最新的USB Type-C,且配件中提供Type-C與Type-A兩種傳輸線材,體積相當輕巧,尺寸僅長77mm、寬55.7mm、高9.6mm,重量更是只有35g,更方便攜帶,容量有240GB/480GB/960GB三種可選擇,適用於Mac與Windows作業系統,且無須額外安裝驅動程式,還可以擴充於遊戲機SONY PS4,可增加資料儲存空間,馬上就來看創見Transcend ESD230C行動固態硬碟帶來超輕鬆擴充吧。

創見Transcend ESD230C行動固態硬碟本體與包裝

▼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名稱與容量,中間有透明櫥窗可看到行動固態硬碟本體


▼創見Transcend Logo


▼產品型號為ESD230C行動固態硬碟,採用正反皆可使用的USB Type-C傳輸介面,容量為480GB


▼包裝背面標示多國語言產品說明與各國安規認證


▼創見提供三年保固


▼各國安規認證與創見公司資訊


▼產品說明書與USB Type-A、Type-C傳輸線



▼ESD230C行動固態硬碟本體一覽,正面中間標示創見Transcend Logo,背面則標示了產品資訊,外殼採用塑膠材質,這款產品是台灣製造喔!!



▼創見Transcend Logo


▼產品資訊


▼側面外型相當圓潤,一側為USB-C傳輸連接埠



▼厚度僅9.6mm!!



效能實測

測試平台
NB:msi PS63 Modern 8RC
CPU:Intel i5-8265U
RAM: Samsung DDR4-2666 8GB*2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AJA Video System 讀取:520MB/s 寫入:471MB/s


▼Anvil Benchmark分別為資料壓縮率:100%(不可再被壓縮)、46%(模擬應用程式)、8%(文件資料),測試顯示4MB區塊之循序讀取與寫入在各種資料壓縮率中表現皆相當接近,4K讀取與寫入成績也相當接近,在三種不同模式下測出之總分差異也不大




▼AS SSD Benchmark基本測試循序讀取519.82MB/s、寫入463.97MB/s,總分共獲得了1050分,表現不錯





▼ATTO Disk Benchmark最大讀取速度可達542.12MB/s,最大寫入速度可達471.89MB/s,128KB後讀取與寫入效能相當穩定,都維持在最佳讀寫速度


▼Crystal Disk Mark多佇列(QD32)循序讀取282.5MB/s、寫入468.1MB/s,表現優異,4K讀取224.1MB/s、寫入202.3MB/s


▼HD Tune讀取效能測試513.1MB/s,最大值為521.4MB/s,最小值為274.1MB/s


▼HD Tune寫入效能測試442.8MB/s,最大值為460.7MB/s,最小值為420.0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混合模式讀取可達到467.350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13.463MB/s,提供不錯的效能表現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隨機模式讀取可達到450.884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12.735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全零模式讀取可達到445.692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06.780MB/s


▼HD Tune隨機存取讀取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455.752MB/s優異表現


▼HD Tune隨機存取寫入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302.766MB/s


▼HD Tune額外讀取測試在各測試項目中皆提供不錯的效能,適合各種不同應用


▼HD Tune額外寫入測試同樣在各項測試中提供不錯的效能


▼TxBENCH QD32循序讀取455.616MB/s、寫入480.546MB/s


工具軟體簡單介紹

▼工具軟體設定


▼工具軟體可以設定備份工作列表,方便使用者備份資料


▼有備份檔案也可以直接做資料還原


▼可以做資料夾或檔案加密,提高資料保密性


▼資料夾或檔案解密


▼可設定資料夾資料同步


▼還可搭配雲端做資料同步


▼除了檔案加密外,可以將整個磁碟做密碼保護,提高安全性


SONY PS4擴充儲存空間

▼裝上ESD230C後可以看到已抓到裝置


▼格式化讓PS4可以使用


▼PS4提示軟體可以安裝在擴充空間內,但資料、截圖與影片會儲存在主機空間


▼提示格式化擴充裝置,資料會全部消失


▼確認是否繼續格式化


▼已格式化完畢


▼可以看到可用440.9GB


▼在儲存空間也可以看到擴充的儲存空間,這樣就升級完畢了!


結語
這次介紹的創見Transcend ESD230C行動固態硬碟表現相當不錯,採用SSD固態硬碟的關係,擁有防震、高速與低噪音特性,且體積小、重量輕巧攜帶輕鬆方便無負擔,Benchmark測試中讀寫都有400MB/s以上的優異表現,可大幅度縮短傳輸資料所需時間,還可以透過原廠提供的工具軟體做檔案加密、備份、還原、磁碟密碼保護與雲端資料同步…等功能,這次搭配了SONY PS4擴充儲存空間升級,透過簡單的方式即可輕鬆升級,把遊戲安裝在擴充空間內,可大幅度縮短遊戲讀取時間,讓遊戲體驗更棒;整體來說Transcend ESD230C擁有方便攜帶與優異的傳輸表現,且搭配遊戲機升級也相當容易;想找一款擁有高傳輸速率與輕鬆升級遊戲機的SSD行動固態硬碟,相信創見Transcend ESD230C行動固態硬碟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喜歡我們的文章可以追蹤我們,可以看到更多開箱文與業界消息

https://www.facebook.com/3cjohnhardware/
https://3cjohnhardware.wordpress.com/


[分享] NZXT H710 & H710i中塔機殼-時尚美型風格,低調與酷炫視覺燈效任君挑選

$
0
0




時尚美型風格,低調與酷炫視覺燈效任君挑選
前陣子NZXT推出了多款新機殼,這次要再度推出玩家期待很久的機殼產品,也就是『H710』與『H710i』中塔機殼,這兩款機殼同樣是NZXT獨有的時尚美型風格,兩款在擴充性方面大同小異,H710採用一貫的時尚簡約風格,配色有白黑、全黑與黑紅,側面一側為強化玻璃,讓機殼內好料硬體一覽無遺,可搭配RGB發光產品展現個人風格;散熱方面擁有不錯升級空間,前方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140mm/240mm/280mm/360mm水冷排,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140mm風扇或120mm水冷排,頂部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140mm/240mm/280mm/360mm水冷排,出廠前方已內建三顆Aer F120(機殼版)風扇與後方Aer F140(機殼版)風扇,整體可提供不錯的散熱效果;I/O方面提供USB3.2 Gen 1 Tpye-A、USB3.2 Gen 2 Tpye-C、HD音頻二合一連接埠與電源開關;硬碟裝置方面升級空間相當足夠,可安裝五顆2.5吋裝置與三顆3.5吋裝置(其中一組也可安裝2.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ATX主機板,顯示卡可支援413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85mm,機殼內擁有一塊質感不錯的線材穿線遮蓋,讓雜亂的穿線擁有遮蓋做美化;H710i除了上述的規格都擁有外,還搭載了智慧型控制盒V2與兩組數位燈條,V2版本主要採用更快的微處理器與新增一組RGB LED控制通道,讓使用者擁有更好的RGB產品擴充性,更可透過CAM軟體進行整台主機的狀態監控並隨時變更風扇轉速調整散熱效果,達到靜音又有優異的散熱效果,發光可透過CAM軟體可調整發光顏色與模式,輕鬆擁有酷炫視覺效果,最值得一提的是H710i還擁有顯卡垂直安裝設計,讓顯卡的視覺燈效也能輕鬆展示,兩款機殼規格相當漂亮,現在就來看看NZXT H710 & H710i中塔機殼啦。

H710本體與配件
▼外箱標示產品型號外型


▼側面標示多國語言產品特色,相當重視台灣市場有繁體中文說明!!


▼另一側標示產品基本規格


▼配件:產品說明書、前面板插pin分離線、耳機/麥克風轉接線、各種固定螺絲、銅柱轉十字與一次性使用束線帶*10

▼H710本體一覽,前面板簡約,採用消光白處理相當有質感,下方有NZXT字樣


▼前面板為可拆卸式設計,前方有可拆卸式濾網,方便使用者清理灰塵


▼前方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140mm/240mm/280mm/360mm水冷排,已內建三顆Aer F120(機殼版)風扇


▼上蓋部分有I/O設計

▼I/O:USB3.2 Gen 1 Tpye-A、USB3.2 Gen 2 Tpye-C、HD音頻二合一連接埠與電源開關

▼上蓋為可拆卸式設計,風扇支架同樣為可拆卸,方便使用者安裝風扇或水冷排


▼風扇支架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140mm/240mm/280mm/360mm水冷排

▼一側為強化玻璃設計,讓內部會發光與好料硬體可以一覽無遺,鋼化玻璃採用手轉螺絲固定,拆除相當方便,另一側則為一般鋼板設計,拆卸方式採用按壓無螺絲設計,側面可看到有散熱孔設計,讓前面板風扇可與機殼外交換氣流




▼後方一覽

▼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140mm風扇或120mm水冷排,已內建一顆Aer F140(機殼版)140mm風扇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設計

▼電源供應器為下置式設計

▼底部一覽

▼腳座為墊高搭配大面積防滑設計

▼硬碟支架可依照個人使用需求調整位置

▼電源供應器進風口處有可拆卸式濾網設計,方便使用者清理



H710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內部空間與配置一覽,主機板上方、下方與右方皆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電源護蓋上方有散熱孔設計,且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主機板背面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空間運用相當不錯,背面有提供理線槽與魔鬼氈設計,可將線材整理到非常乾淨與整齊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ATX,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上方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140mm/240mm/280mm/360mm水冷排

▼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140mm風扇或120mm水冷排,已內建一顆Aer F140(機殼版)140mm風扇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設計

▼電源護蓋上方有大面積開孔與兩組穿線孔,提高機殼後方空氣對流,護蓋前方有一組2.5吋安裝支架,上方有兩組2.5吋支架,前方的支架可以讓有視覺燈效的2.5吋裝置可以完美展示燈效



▼2.5吋支架皆採用螺絲固定方式


▼線材穿線遮蓋,讓內部可以更美觀

▼前方風扇支架採用手轉螺絲固定,可拆卸安裝風扇或水冷排,可安裝兩顆120mm/140mm風扇或120mm/140mm/240mm/280mm水冷排

▼後方有理線槽配置,且相當貼心有魔鬼氈設計,整線不再是困難事,主機板背面也有理線槽,讓風扇或電源線也能輕鬆整理


▼主機板背面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採用螺絲固定方式

▼2.5吋裝置安裝後一覽

▼硬碟支架依照使用需求調整安裝位置

▼3.5吋硬碟支架一覽,共可安裝三顆3.5吋裝置,其中一顆可替換安裝2.5吋裝置


▼3.5吋裝置安裝後一覽


▼電源供應器安裝空間一覽,底下有墊高設計,可提高散熱效果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標準ATX規格,顯示卡採用AMD RANDON RX 580 8G,內部空間相當充裕,電源供應器前方可以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整線空間相當充足,可利用後方的理線槽與魔鬼氈讓內部線材整理得更加乾淨


▼顯卡後方空間依然相當充裕


H710i差異介紹與發光展示

▼外箱採用全彩設計,標示產品型號外型


▼側面標示產品規格與多國語言產品特色,相當重視台灣市場有繁體中文說明!!



▼另一側標示CAM軟體可調整RGB發光與智慧控制風扇,下方標示H510i擁有USB 3.1 Gen 2 Type-C連接埠與時尚簡約外型設計



▼H710i多了顯卡垂直安裝設計


▼內部上方藏了一組數位燈條

▼內建智慧控制盒藏在線材穿線遮蓋後方,整合了RGB發光與風扇控制,還可再安裝五顆風扇到控制盒上


▼線材穿線遮蓋後方內建了一組數位燈條

▼開電後酷炫的RGB發光

▼發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XoOu6vkRnE

H710i搭配CAM軟體介紹

▼CAM軟體進入後,第一個頁面為硬體狀況監控,有CPU、顯卡、記憶體與硬碟狀態監控


▼第二個頁面為CPU、顯卡、主機板、記憶體與硬碟型號與規格簡述


▼CAM Overlay可以設定在遊戲介面提供CPU、GPU、記憶體與遊戲張數..等相關資訊


▼顯卡可透過CAM軟體進行超頻


▼使用者可透過CAM軟體調整控制盒上的風扇轉速,可自動偵測,優化風扇轉速達到降低噪音的效果


▼發光設定部份可看到Smart Device V2裝置,並提供多種發光模式可以選擇,可以看到偵測到兩組燈條


▼發光可針對CPU溫度、GPU溫度或遊戲FPS張數變換顏色


▼自訂模式可使用固定、呼吸與波浪模式新增Profile


▼音源模式可針對群組、同步或Bass做色彩跟隨變化設定


▼可針對遊戲做發光變化


▼查看已偵測到的裝置


▼Smart Device偵測,可針對系統散熱配置做最佳化調整




總結:
NZXT H710與H710i中塔機殼外型同樣是時尚簡約風格設計,搭配搭配單側鋼化玻璃側板,讓機殼內部酷炫硬體一覽無遺,內部結構設計空間運用相當不錯,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表現相當優異,硬碟擴充性佳,顯示卡可支援413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85mm,獨特的穿線遮蓋,讓雜亂的穿線更為美觀,整線空間也相當足夠,散熱方面原廠已內建了三顆Aer F120(機殼版) 120mm風扇與一顆Aer F140(機殼版) 140mm風扇,提供不錯的散熱對流效果,使用者可針對配置再做升級,要安裝水冷排也是沒問題,前方與上蓋都可安裝最大至360mm水冷排,可達到非常優異的散熱效果與對流;整體硬體擴充性來說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與玩家,升級空間不錯;喜愛低調無視覺渲染的玩家H710相當適合,若喜愛視覺燈效的玩家則可以選擇H710i,搭載智慧控制盒V2,讓RGB裝置可以擴充更多裝置,也讓控制盒操作更為迅速,搭配NZXT RGB系列產品更能展現完美視覺效果,視覺效果方面內建兩組燈條,可透過內建智慧控制盒V2搭配CAM軟體做發光顏色與模式調整,光是兩條燈條就已提供相當不錯的吸睛視覺效果,CAM軟體除了可以控制風扇轉速與發光外,還可以監看系統狀態、Overlay…等,透過CAM軟體偵測整台主機的散熱能力,並針對散熱配置做智慧型控制,讓散熱與噪音可達到最佳平衡點,除此之外還多了顯示卡垂直安裝設計,讓顯示卡視覺燈效也能完美展示,不論是低調美型還是要高調搶眼的視覺燈效,H710系列中塔機殼相信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喜歡我們的文章可以追蹤我們,可以看到更多開箱文與業界消息

https://www.facebook.com/3cjohnhardware/
https://3cjohnhardware.wordpress.com/


[分享] OWC Envoy Pro EX with USB-C M.2 NVMe PCIe SSD外接盒-效能表現與散熱效果優異,高速行動固態硬碟輕鬆DIY

$
0
0




效能表現與散熱效果優異,高速行動固態硬碟輕鬆DIY
許多使用者會將行動硬碟拿來做資料備份或是資料攜帶,尤其是儲存影音檔案時,就會發現檔案非常大,所需傳輸時間也相對增加不少,這次要介紹一款擁有高速傳輸與優異散熱表現的外接盒,由OWC推出的『Envoy Pro EX with USB-C』M.2 NVMe PCIe SSD外接盒,Envoy Pro EX with USB-C外型採用陽極氧化鋁材質,質感不錯且可提供不錯的散熱效果,傳輸介面採用目前市面上最新的USB Type-C Gen 2,最高速度可達980MB/s,SSD可以支援M.2 MVMe PCIe固態硬碟,適用於Mac與Windows作業系統,且無須額外安裝驅動程式,最厲害的是擁有IP67防水防塵,讓資料擁有更好的安全性,馬上就來看OWC Envoy Pro EX with USB-C M.2 NVMe PCIe SSD外接盒帶來的優異表現吧。

OWC Envoy Pro EX with USB-C M.2 NVMe PCIe SSD外接盒本體與包裝

▼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名稱與外型,此版本是不含硬碟的版本


▼OWC Logo


▼產品外型


▼產品型號為Envoy Pro EX with USB-C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規格、內容物與系統需求


▼產品特色說明


▼產品特色、規格、內容物與系統需求,原廠提供一年保固


▼兩側標示產品特色圖示



▼底部標示產品序號與各國安規認證,產品是台灣製造!


▼配件:產品說明書、USB-C傳輸線、SSD固定螺絲與止滑橡膠*2


▼Envoy Pro EX with USB-C本體一覽,本體設計走簡約低調風格,與Apple產品風格類似,材質採用陽極氧化鋁,背面有產品資訊貼紙,固定螺絲採用T5梅花螺絲(也是Apple常用的固定螺絲型號)



▼側面採用斜切設計



▼一側為USB-C連接埠


▼另一側為狀態指示燈號


▼上蓋有導熱膠墊設計,讓SSD的熱可以透過外殼散熱


▼內部一覽,可以看到周圍有黑色的防水膠墊,內部可看到M.2 M Key接頭,在這邊要注意一下,支援的SSD僅M.2 NVMe PCIe SSD,不支援SATA介面與PCIe AHCI的SSD


▼安裝M.2 NVMe PCIe SSD後一覽


效能實測

測試平台
CPU: AMD Ryzen 7 3700X
Cooler: AMD原廠風扇
MB: 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
RAM: Micron ballistix elite DDR4-3600MHz
OS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AJA Video System 讀取:914MB/s 寫入:894MB/s


▼Anvil Benchmark分別為資料壓縮率:100%(不可再被壓縮)、46%(模擬應用程式)、8%(文件資料),測試顯示4MB區塊之循序讀取與寫入在各種資料壓縮率中表現皆相當接近,4K讀取與寫入成績也相當接近,在三種不同模式下測出之總分差異也不大




▼AS SSD Benchmark基本測試循序讀取909.36MB/s、寫入888.34MB/s,總分共獲得了1080分,表現不錯





▼ATTO Disk Benchmark最大讀取速度可達932.04MB/s,最大寫入速度可達909.95MB/s,128KB後讀取與寫入效能相當穩定,都維持在最佳讀寫速度


▼Crystal Disk Mark多佇列(QD32)循序讀取942.4MB/s、寫入916.5MB/s,表現優異,4K讀取355.7MB/s、寫入306.4MB/s


▼TxBENCH QD32循序讀取977.302MB/s、寫入954.047MB/s


實際傳輸測試

實際傳輸測試採用RAMDISK與OWC Envoy Pro EX with USB-C M.2 NVMe PCIe SSD外接盒做資料對傳,現在就來看實際傳輸表現

▼多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OWC Envoy Pro EX with USB-C)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18.45秒,平均寫入速度為623.12MB/s


▼多檔案讀取測試(OWC Envoy Pro EX with USB-C to RAMDISK)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17.16秒,平均讀取速度為670.19MB/s


▼單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OWC Envoy Pro EX with USB-C)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13.44秒,平均寫入速度為884.75MB/s


▼單檔案讀取測試(OWC Envoy Pro EX with USB-C to RAMDISK)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13.16秒,平均讀取速度為903.65MB/s


結語
這次介紹的OWC Envoy Pro EX with USB-C M.2 NVMe PCIe SSD外接盒表現相當不錯,外殼金屬材質低調且質感優異,下蓋有導熱膠墊設計,可讓PCIe SSD大量熱源傳導至外殼散熱,就算長時間傳輸資料也不會有過熱的情況產生,效能表現方面使用Benchmark測試中讀寫都有900MB/s以上的優異表現,可大幅度縮短傳輸資料所需時間,實際傳輸測試中可以看到11GB容量的檔案,不論是多檔或是單檔,在20秒鐘內都可以傳輸完畢,這樣的效能表現已可滿足大量資料移動的使用者,價格方面為NT2990元,會比其他同類型的產品價格稍微高一點是因為擁有IP67防水防塵設計,這也是目前同類型產品所沒有的功能;想找一款擁有高傳輸速率與優異散熱的M.2 NVMe PCIe SSD外接盒,相信OWC Envoy Pro EX with USB-C M.2 NVMe PCIe SSD外接盒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喜歡我們的文章可以追蹤我們,可以看到更多開箱文與業界消息

https://www.facebook.com/3cjohnhardware/
https://3cjohnhardware.wordpress.com/

[分享] 魔蠍MARVO G950爪握設計電競滑鼠-入門電競滑鼠新選擇

$
0
0




入門電競滑鼠新選擇
入門電競產品相當多,不過玩家們一定要多做功課才能挑到高CP值產品,這次要介紹由魔蠍MARVO推出的『G950』爪握設計電競滑鼠,G950採用Avago A3050光學感測器,靈敏度最高提供4000dpi,並可透過DPI按鈕做六段切換,每一段數值與發光顏色可透過軟體調整數值,回報率最高可提供1000Hz,回報率共四段可調整,外型符合人體工學並增強爪握姿勢設計,提供更舒適的手掌支撐,左側擁有兩顆按鈕,整體共有七個可編程按鈕,透過軟體還可錄製巨集與調整按鍵功能,更厲害的是兩側為組裝套件設計,可輕鬆變換模式,微動開關擁有1000萬次按壓壽命,另外還有RGB發光功能,可透過工具軟體調整發光與模式,馬上就來看魔蠍MARVO G950爪握設計電競滑鼠吧。

魔蠍MARVO G950爪握設計電競滑鼠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觀與特色


▼包裝背面標示滑鼠特色與多國語言產品特色說明


▼側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



▼包裝頂部標示產品型號


▼底部標示各國安規認證


▼翻開後可看到滑鼠各部位特色說明與滑鼠本體


▼產品說明書、驅動光碟與側面組裝套件


▼G950爪握設計電競滑鼠一覽,本體下方有MARVO Logo,外型符合人體工學不對稱式設計,適合慣用右手的玩家使用並增強爪握姿勢


▼線材採用編織網線,末端有磁環設計,可提高資料傳輸品質,中間有魔鬼氈,方便使用者整理線材




▼滾輪上兩側有發光設計,滾輪後方為DPI切換按鍵


▼DPI切換按鍵


▼發光區MARVO Logo


▼前方一覽,採用不對稱式設計,適合右手使用者操作,使用起來手感與舒適度不錯,前方線材有防拉扯設計,可提供較佳的產品使用壽命


▼左側內凹部分,內建兩顆側鍵可供使用者操作,側鍵功能可透過軟體做調整




▼左側內凹部分一覽




▼兩側套件拆除後一覽



▼配件中有另一組套件,使用者可挑選適合的套件安裝使用



▼底部一覽,鼠腳採用兩片式配置,並有產品型號與序號標示


工具軟體簡介

▼軟體介面總覽,共可調整七顆按鈕功能,左側有Profile與滑鼠按鍵功能設定,右側為DPI、RGB發光、回報率與滑鼠細項設定


▼按鍵功能一覽,有滑鼠、鍵盤、巨集、DPI與多媒體…等設定





▼DPI為六段可調整,DPI與發光顏色可自定義



▼發光共有11種模式可調整,每種模式都可再做細部調整


▼滑鼠細項設定一覽


▼回報率共四段可調整


▼巨集可錄製鍵盤與滑鼠動作,並可設定延遲時間與循環方式


▼Profile共內建三組


▼Profile可做導出與匯入,方便使用者管理與備份


背光模式展示

▼發光展示




▼DPI調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M87gpFJRKw

▼發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zkKXWk9k18

總結
魔蠍MARVO G950爪握設計電競滑鼠採用Avago A3050光學感測器,靈敏度最高提供4000DPI,並可透過DPI按鈕做六段切換,DPI數值與發光可透過工具軟體調整,讓使用者可依照不同使用環境做調整,提供不錯的使用反應與滑鼠精準度,打起遊戲才能更加得心應手,外型部分為不對稱式設計,適合慣用右手的玩家使用,整體共有七顆按鍵鍵讓使用者自行定義功能,提高產品自由度;握感方面相當穩固,整體外型為中尺寸且符合人體工學且強化爪握姿勢設計,提升了手掌的支撐性;發光部分為滾輪區、Logo區與兩側,可透過工具軟體調整顏色與模式,共有11種背光模式,可依照自我風格調整出最適合的視覺效果,透過工具軟體還可設定巨集功能,整體功能相當齊全,通路價格為NT$990元,想找一款價格親民且擁有RGB視覺效果的入門電競滑鼠,相信魔蠍MARVO G950爪握設計電競滑鼠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喜歡我們的文章可以追蹤我們,可以看到更多開箱文與業界消息

https://www.facebook.com/3cjohnhardware/
https://3cjohnhardware.wordpress.com/

[分享] TaoTronics Duo Free+ 真無線藍牙耳機-入耳式IEM監聽設計,好音質隨身帶著走

$
0
0


入耳式IEM監聽設計,好音質隨身帶著走
近年來無線藍牙耳機不斷進步,且產品相當多,目前很夯的真無線藍牙耳機算是大家最愛的選擇,這次要介紹由TaoTronics推出的『Duo Free+』真無線藍牙耳機,晶片採用高通QCC3020,藍牙採用業界最高規格BT5.0,有效使用距離可達20公尺,兩耳可獨立使用配對,還導入CVC 8.0通話降噪與充電收納盒無線充電功能,音頻解碼支援SBC、AAC與aptX,Duo Free+採用入耳式IEM監聽設計,可有效阻隔環境噪音,搭配充電盒使用時拿出充電盒自動開機,放入充電盒自動關機,方便使用者操作,內建電池擁有7小時續航力,另外搭配充電收納充盒使用,續航力可提升至38.5小時,內建麥克風功能,可以當免持聽筒使用,超輕巧的耳機設計兩耳重量僅有5.2g,配戴起來輕鬆無負擔,耳機背面有觸控操作設計,使用上更為簡單與方便,Duo Free+本體還有IPX4防水設計,日常防水與汗水都不用擔心,現在就來看TaoTronics Duo Free+ 真無線藍牙耳機吧!

TaoTronics Duo Free+ 真無線藍牙耳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特色與外觀


▼TaoTronics Logo


▼音頻解碼支援高音質的AAC與aptX


▼產品外型與充電收納盒


▼產品型號為Duo Free+,採用藍牙5.0傳輸介面,充電收納盒支援無線充電,Duo Free+本體為自動開關設計,擁有IPX4防水、38.5小時續航力與觸碰操作


▼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說明、基本規格與產品內容物


▼產品特色說明


▼基本規格與產品內容物,代理商為智選家(WitsPer)


▼側面標示TaoTronics Logo


▼另一側以圖示標示產品特色



▼配件:產品說明書、microUSB充電線、智選家(WitsPer)保固卡與耳塞兩組(大、小),中號耳塞在耳機本體上,耳塞為薄型設計,有別於一般入耳式耳機的厚實型耳塞


▼充電盒外型採用皮革材質,質感相當不錯,重量相當輕巧,約56.5公克



▼側面一覽,左側為microUSB充電埠與充電指示燈號,前方為耳機指示燈號





▼充電盒內部有標示左右聲道擺放位置



▼放入耳機後一覽


▼蓋上外蓋後,前方有充電指示燈號


▼Duo Free+耳機本體一覽,採用藍牙BT5.0傳輸,並支援高音質AAC與aptX解碼,提供優異的音質呈現,兩邊都有觸碰操作設計,方便使用者操作功能,中間除了TaoTronics Logo外,還有指示燈號設計


▼指示燈號設計也相當有質感,崁入在面板內,有別於其他產品採用另外挖洞放入LED燈號設計



▼耳機兩側一覽,外型採用入耳式IEM監聽設計,可更服貼於耳道,達到最佳的體驗




▼背面有標示左右聲道與充電鍍金接點


▼拆除耳塞後一覽


實際連接使用

▼從充電收納盒拿出後,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Duo Free+裝置


▼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並且可以看到耳機的電池狀態


▼音訊採用aptX格式傳輸



▼若為單耳使用則會看到後面多了聲道標示,單耳使用無主副耳區別,左右聲道接可獨立單獨使用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透過手機直接播放無損音樂享受音樂饗宴


總結
TaoTronics Duo Free+ 真無線藍牙耳機整體來說表現相當優異,採用入耳式IEM監聽設計,阻隔環境噪音能力不錯,配戴感舒適度很棒,配戴起來與耳朵相當服貼,達到最佳的體驗效果,雙耳重量僅5.2g相當輕巧,配戴起來無負擔,幾乎感覺不到耳機存在,且不會容易掉落,戶外也可好好享受音樂饗宴,Duo Free+還有IPX4防水設計,不用怕噴到水或是汗水攻擊,不論是靜態使用或是在運動中使用都相當合適;通話品質方面導入CVC 8.0通話降噪,收音清晰且環境噪音相當低,表現相當不錯,當作免持聽筒使用相當稱職!!

音質部分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高頻細膩且尾音延伸表現出色,中頻人聲定位清晰,歌聲厚度與深度表現相當棒且情感豐富,低頻表現更是迷人,震撼力與延伸度表現優異,除了低音有Q度且層次豐富,受惠於aptX高音質解碼,整體音質表現優異且動靜皆宜,不論是在抒情慢歌或是快節奏的音樂中都能收放自如;看電影更是一大享受,震撼力與臨場感表現很棒,看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音效穿梭感與大場面震撼超爽!再加上入耳式隔音表現優異,情緒可以完全融入電影的劇情中。

TaoTronics Duo Free+ 真無線藍牙耳機整體CP值相當不錯,外型質感不錯,搭配上皮革質感的充電收納盒,整體質感可以說是好到爆表,充電收納盒可隨時補充耳機電力,最高續航力可達38.5小時,透過最新的藍牙5.0傳輸,連接穩定性相當優異,看電影或影片時可達到影音同步無聲音延遲!!在家中測試約12米距離,傳輸表現依然穩定且無延遲,價格為NT$3688元,想找一款音質表現優異且配戴舒適無負擔的真無線藍牙耳機,相信TaoTronics Duo Free+ 真無線藍牙耳機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喜歡我們的文章可以追蹤我們,可以看到更多開箱文與業界消息

https://www.facebook.com/3cjohnhardware/
https://3cjohnhardware.wordpress.com/

[分享] 迅華科技Digifast Chevron 1TB M.2 NVMe RGB SSD固態硬碟-容量與視覺大滿足,極致效能輕鬆擁有

$
0
0




容量與視覺大滿足,極致效能輕鬆擁有
SSD固態硬碟價格越來越親民,現在入手大容量的SSD是個不錯的時間點,畢竟現在許多遊戲與軟體容量越來越可怕,120~256GB安裝系統後要安裝遊戲就顯得相當吃緊,若要安裝許多單機大作的話建議要480~1TB左右的容量會較為適合,這次要介紹由迅華科技Digifast所推出的『Chevron M.2 NVMe RGB SSD』,迅華科技可能大家比較陌生,迅華科技Digifast是美國品牌,近期台灣引進了消費性產品,包含了SSD固態硬碟與儲存外接周邊;Chevron M.2 NVMe RGB SSD符合最新的NVMe 1.3規範搭配M.2 PCIe Gen3 x4傳輸介面,尺寸為M.2 2280,容量部分有256GB、512GB、1TB與2TB,可滿足各種不同需求的玩家,主控晶片採用Phison PS5012-E12,NAND Flash採用Toshiba BiCS3 3D TLC NAND顆粒,提供不錯的效能表現,原廠公布的效能表現最高讀取為3740MB/s、最高寫入為3000MB/s,Chevron還擁有散熱片設計,可大幅度降低運作溫度,除此之外還有使用者很愛的RGB發光,讓SSD也能用有吸睛的視覺燈效,原廠提供五年保固,現在就來看看迅華科技Digifast Chevron 1TB M.2 NVMe RGB SSD固態硬碟啦。

迅華科技Digifast Chevron 1TB M.2 NVMe RGB SSD固態硬碟本體與包裝

▼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名稱與容量


▼迅華科技Digifast Logo


▼產品為NVMe M.2 SSD


▼提供RGB視覺燈效


▼容量為1TB


▼產品型號為Chevron M.2 NVMe RGB SSD,採用PCIe Gen3 x4傳輸介面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與多國語言產品說明


▼產品提供五年保固


▼產品特色與多國安規認證,產品為台灣製造
①提供RGB視覺燈效
②讀取最高提供3470MB/s
③寫入最高提供3000MB/s
④產品為M.2 2280尺寸
⑤MTBF為180萬小時
⑥主控晶片採用Phison PS5012-E12


▼多國語言產品說明


▼產品說明書與保固卡


▼Chevron M.2 NVMe RGB SSD正反面一覽,長度為標準的2280設計,正面擁有散熱片設計,背面標示產品型號與序號標示



▼採用M.2 PCIe Gen3 x4傳輸介面


▼移除散熱片與貼紙後一覽



▼主控晶片採用Phison PS5012-E12


▼NAND Flash採用Toshiba BiCS3 3D TLC NAND顆粒


▼快取記憶體為兩顆SK Hynix H5AN4G8NBJR DDR4 SDRAM 4Gb



▼Phison PS6102-22電源控制晶片


效能實測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Cooler: RAIJINTEK ORCUS RBW 280
MB: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 DDR4-3600
System Storage: Samsung MZHPV256HDGL 256GB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AJA Video System 讀取:2910MB/s 寫入:2785MB/s,影音讀寫採用5K高解析度檔案,提供不錯的成績表現


▼Anvil Benchmark分別為資料壓縮率:100%(不可再被壓縮)、46%(模擬應用程式)、8%(文件資料),測試顯示4MB區塊之循序讀取與寫入在各種資料壓縮率中表現皆相當接近,4K讀取與寫入成績也相當接近,在三種不同模式下測出之總分差異也不大




▼AS SSD Benchmark基本測試循序讀取2508.54MB/s、寫入2371.66MB/s,總分共獲得了6437分,表現超級優異!





▼ATTO Disk Benchmark最大讀取速度可達3.22GB/s,最大寫入速度可達2.85GB/s,128KB後讀取與寫入效能相當穩定,都維持在最佳讀寫速度


▼Crystal Disk Mark多佇列(QD32)循序讀取3469.4MB/s、寫入3055.8B/s,表現優異,4K讀取1688.0MB/s、寫入2852.6MB/s


▼HD Tune讀取效能測試2880.0MB/s,最大值為3025.8MB/s,最小值為2381.6MB/s


▼HD Tune寫入效能測試2598.7MB/s,最大值為3079.1MB/s,最小值為2434.5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混合模式讀取可達到1711.142MB/s,寫入部分可達到2030.074MB/s,提供不錯的效能表現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隨機模式讀取可達到1790.348MB/s,寫入部分可達到2397.870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全零模式讀取可達到1466.521MB/s,寫入部分可達到1853.770MB/s


▼HD Tune隨機存取讀取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2245.617MB/s優異表現


▼HD Tune隨機存取寫入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2353.247MB/s優異表現


▼HD Tune額外讀取測試在各測試項目中皆提供不錯的效能,適合各種不同應用


▼HD Tune額外寫入測試同樣在各項測試中提供不錯的效能


▼TxBENCH QD32循序讀取3134.657MB/s、寫入3060.751MB/s


實際傳輸測試

實際傳輸測試採用RAMDISK與Digifast Chevron 1TB M.2 NVMe RGB SSD做資料對傳,現在就來看實際傳輸表現

▼多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8.81秒,平均寫入速度為1304.71MB/s


▼多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8.50秒,平均讀取速度為1352.75MB/s


▼單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4.30秒,平均寫入速度為2766.68MB/s


▼單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4.17秒,平均讀取速度為2850.26MB/s


發光展示

▼裝在主機板上發光


▼發光LED位置展示,正面有一塊導光塊,背面在上下有兩排發光LED




▼發光展示-主機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wT_qtxcZb8

▼發光展示-正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g52qoClP54

▼發光展示-反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IfQ3aAYY48

結語
迅華科技Digifast Chevron 1TB M.2 NVMe RGB SSD固態硬碟整體來說表現相當優異,採用PCIe Gen3 x4傳輸介面,且搭配了Toshiba 3D NAND Flash,在各方面表現都有不錯的水準,在AS SSD測試中獲得了總分6437分超高水準表現,ATTO Disk Benchmark部分成績同樣優異,最大讀取速度可達3.22GB/s,最大寫入速度可達2.85GB/s,在實際傳輸測試中,不論大檔案或小檔案表現都不錯,容量方面有256GB、512GB、1TB與2TB可供使用者挑選;現在新款筆電都支援PCIe SSD的安裝,可升級的產品與應用相當廣泛,搭配電競筆電、商務型筆電或是桌上型電腦都是如虎添翼,可以讓整台電腦的效能可以發揮到淋漓盡致;迅華科技Digifast Chevron 1TB M.2 NVMe RGB SSD固態硬碟產品提供五年保固,線上登錄後在加送3個月保固,想找一款效能表現優異且擁有RGB發光的PCIe SSD,相信迅華科技Digifast Chevron M.2 NVMe RGB SSD固態硬碟是個相當不錯的好選擇。


喜歡我們的文章可以追蹤我們,可以看到更多開箱文與業界消息

https://www.facebook.com/3cjohnhardware/
https://3cjohnhardware.wordpress.com/

Viewing all 140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